去年,农业部已经明确确定今后茶叶发展的基本思路为: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茶园面积将控制在3300万亩以内,即每年增加茶园面积不超过2%;茶叶品质80%达到国家标准或行业二级标准以上。
2013年中茶的战略思路
赵大川还详细介绍了2012年中茶将推出“中茶·汇”的营销模式,以及已经发展三年的“中茶·世界茶园”专卖店的经营模式。“中茶·汇”是把原来分散的经销商体系重新整合,使经销商由原来经营单一的品种变为多元化品种,满足不同的消费群体。而“中茶·世界茶园”专卖店是一个品牌和产品的展示中心,主要是面对中高端消费群体,突出个性化,通过现场体验和茶艺师推荐,为消费者选择合适的品种。
赵大川指出,在未来5~10年,中国的茶叶市场渠道的整合会有很大的转变,传统的茶店不会消失,但多品种一站式服务的茶叶专卖店会成为更受消费者欢迎的平台。“中茶·世界茶园”专卖店和“中茶·汇”都是为了为消费者提供方便和专业化服务,让消费者放心。这种分销体系能够降低中间环节的成本,保证茶叶的品质,最终能够让消费者得到实惠。
赵大川表示,中茶此举也是希望能够为老百姓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年分一年四季,人食五谷杂粮,茶分五颜六色,中医角度上人分九大体质,人们应该根据自身的体质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茶叶。比如你胃寒,就应该喝一些发酵茶,比如红茶、普洱熟茶、安化黑茶等。从茶叶的角度来说,不应该说哪个茶最好,而是说你适合什么。根据自身的需求、季节的导向、消费的能力,选择最适合你的茶叶。茶叶的产区相对集中某一个茶类,所以茶叶需要一个综合的流通体系,为消费者提供全面的选择。
赵大川还道出了一个观点:“国内的茶城在全世界是一个独特的形式。现在茶城的变化趋势已经向市中心转移,由原来的专一批发功能转为批零兼营。茶城是商业地产经营模式的一种,作为开发商需要更高回报,而茶城的回报如果不如其他行业,那么茶城就可能会转型,甚至消失。另一方面,随着茶企中间的价值链和分工越来越完善,茶城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就会逐渐弱化。布局更广泛的各类商业售点会成为下一步茶企争夺的主战场。如何解决快速物流,减低流通成本,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是未来茶企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采访末尾,被问到中茶未来更长远的目标时,赵大川沉思了片刻,缓慢而坚定地说:“粮食与食品关系到国家安全,关系到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央企要在这其中发挥作用。中茶是央企,作为茶行叶中的国家队,让茶叶行业健康发展,中茶肩负着无可推卸的责任。中茶努力打造的‘中茶·汇’、‘中茶·世界茶园’品牌分销标准化渠道,就是希望能够为茶叶行业树立一个完善供应链环节、提升对消费者的专业化服务水平与能力的旗帜,贡献于和谐、安康、和平的社会发展环境,改变当前标准混乱、各自为政的茶叶流通格局。无论是对于茶叶行业和消费者的责任,还是对于农民和茶叶生产加工企业的责任,中茶都是责无旁贷!”
茶业将步入洗牌期
赢周刊:在应对政策调控和行业发展趋势方面,国内的茶商们应该怎么做?
赵大川:我个人认为,未来5~10年,中国茶行业是一个洗牌的过程,因为国家在发展,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传统的茶叶行业是作坊式经营,全中国有7万家茶企,牵涉到8000万茶农。一个大企业和一个农户在面对消费者的时候往往站在一个起跑线上。这样的好处是农民的收入提高了,但长远上来看,从世界的角度上来看,行业最终是要向大品牌企业集中的。中国的茶叶行业非常分散,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统计,2011年农业产值达729亿,百强企业前二十强销售总额为168.2亿,行业集中度低。未来5~10年,应该是一个重新整合的过程,会有一些大的茶叶企业从中浮现,这也是会有一些茶行业之外的企业开始投资茶业产业的原因。
随着老百姓的消费由原来的价格导向渐渐转向品牌导向,人们出于安全问题的考虑,对于品牌的忠诚度会越来越高。但现在有个别的茶企抱着投机和捞一把的目的,对行业缺乏深入了解,急功近利,这会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希望国家能扶持一些有带动作用、有示范作用的龙头品牌茶企,我们希望更多的企业投入更多的力量,关注茶叶的安全问题,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做长远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