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在学术论领域可分农学、商学、卫生保健学、史学、文化学、多种角度都可自成一体。大致说来,如今的茶学成果,大都集中在农学与卫生保健学两方面。谓予不信,请到各地的书店去找找看,坊间和茶有关的书,往往不是茶树种植,便是药茶保键。
陆羽的《茶经》,可谓茶学的经典代表作。其实,陆羽的茶学研究,就是以人文为主导的,有百科全书的视野与科学态度的。出于种种原因,到了今天,中国的茶学,别说发展与突破,连继承陆羽的传统,都谈不到。
坦白地说,从农学角度出发的茶学,我基本上没有发言权,而且也不大感兴趣,但是从文化学角度出发,我多少有点自信。概括地说,中国的茶文化研究,如今仍处在汇编史料、总结整理的阶段,所出版的书籍中,原创性的研究卓然成一家学说的,都付之阙如,大多是改编之作、耳食之言,二手货极多。
有意思的是,二渠道书商对茶学近来很是青睐,短时间内上市了若干种茶艺、茶道方面的书,浏览一下不难发现,它们几乎都全是东抄西凑的杂货铺,作者也尽是些全无根基,既无文字素养,更无茶学造诣的不入流文人。
值得肯定的是,这些人或为名或为利,能不辞劳苦编出一本又一本的茶文化、茶艺知识、茶常识图书,在普及茶文化知识、推广饮茶的风气方面,还是有功的。
无论如何,茶学近两年急剧升温,成为显学,当然,这一轮的茶学热,茶艺馆与茶叶经济的带动作用功不可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此之谓也。
原载《台商》 2009年第5期
文中多有很犀利的句子,看了,大汗淋漓,回头看看自己所著的《中国六堡茶》一书,不是如市面上那些东拼西凑的茶书,也不是那些追逐畅销而出版的茶文化泛滥之作,总算辛苦没有白费。
作为一个六堡茶的爱好者和研究者,本人在书中也提出很多自己独到的新观点,如这里对茶气、茶韵的个人见解,对品饮研究、鉴茶和六堡茶文化乃至岭南茶文化从一些新的角度来分析,不是二手货,也不是将茶艺茶文化一些文字抄袭、堆砌、转帖,俯首问心,不至于浪费纸张,心中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