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茶界畅想
发布时间 2013-03-22 浏览 11897 次
一些一线茶企也将行业目光进一步聚焦到高端消费领域。随着社会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加之茶叶行业渠道、终端之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大环境所影响,代表着高利润、高附加值的茶产品市场正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毋庸置疑,像金骏眉等中高档红茶捷足先登,虽未成为茶品牌消费的主流,但也决定高端茶叶竞争格局的主要力量。

而与此同时,由于原材料、人工(采茶、制茶、运输)等成本费用持续增加的压力所致,品牌茶的市场及盈利空间进一步被压缩,于是在很多情况下,低端茶叶已是赔本赚吆喝。

鉴于高端和低端茶叶如此冰火两重天的强烈反差,一些一线茶企广大纷纷发力于高端茶叶,众多极品茶、白领茶、礼品茶、特供茶、专供茶、内供茶、私房茶、钓鱼台茶、中南海茶一时间令人眼花缭乱,价格也随着新概念的衍生而水涨船高,越发衬托出低端茶叶的落寞与尴尬。

当然,茶叶产品结构向高端化延伸,以及由此带动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一线茶企当前发展的重要目标,但低端消费市场对于一线茶企乃至整个行业的重要意义是不应该被忽视乃至否定。不得不承认,拥有最广泛的市场消费基础大众消费茶叶利润空间的确在逐年减少,但也并不等于没有利润空间可言,毕竟中国茶园面积排位世界第一位,也毕竟中国每年有几十万吨茶叶卖不出去以至于库存下来。无论从过去还是现在,茶叶消费的根基本身就在大众,一线茶企不应该冷落大众消费,如果以厚此薄彼的态度对待这一问题,或许可以在高端消费领域收获一时的利益与荣耀,但长远地看,却不利于中国茶产业的长远发展和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也就是说高端价位不应流失大众饮茶“血脉”。

鉴于当前茶叶低端市场的利润空间很小,且大众人群对于价格的敏感度极高,很难通过价格调整来缓解压力,这就需要一些茶企在生产工艺中不断创新,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基础上,用现代化设备、流程以及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一线茶企应该给予大众茶饮足够的重视,也要为低端茶叶开辟出一条“生路”。

《海峡茶道》: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当今市场销售的重要渠道之一,其对传统零售业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和冲击,茶业电子商务亦是方兴未艾。您认为电子商务是否也会像零售业那样影响传统的茶叶销售?

舒曼:由于电子商务为当今世界商业模式开辟了一条新路,在全球电子商务的大趋势下,这是一个任何产业都无法抗拒的潮流。它同样也成为茶叶销售的有效平台。任何茶企都可以用更低廉的成本,依靠电子商务经营他们的产品和服务。阿里巴巴在去年的光棍节(11月11日)靠电子商务赚取了30多个亿,而在今年光棍节获利达100多个亿。这叫生活创造了财富,也是人们在快乐中创造了财富。这种非传统渠道上的商务往来,的确带给所有的产业一个很大的冲击,茶叶零售业也不例外。

人们同样可以清楚地看到,电子商务一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这对中国茶产业整体发展应该是有好处的。中国在2010年产茶145万吨,全国上规模且交易额上亿元的批发市场约有300多家,中国虽然是世界上茶中批发市场最多的国家,但传统茶叶批发市场实际上是各自为阵,导致投资主体分散、经营主体分散、生产厂家分散和品牌杂乱的局面。据有关资料统计测算,我国现有40万吨存茶,每年还将以5万吨数量递增。所以,建立茶叶电子商业实际上已经迫在眉睫。最起码茶企可以将自己的库存产品通过互联网带给大家,惠及大众。

由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茶叶传统零售业也将面临着市场的优胜劣汰。但这并不表明,因为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就会让茶叶销售的传统零售业淡出人们的视野。这恐怕要视国情而定,况且发达国家的零售业依然活跃,更何况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消费的心态不同,十年内,依然会维持电子商务和传统零售业并存的时代。

《海峡茶道》:茶叶深加工的发展,促进茶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且能提高经济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促进茶产业的转型升级。目前,已经有不少茶企开始试水茶叶深加工,如保健品、茶食品等。您觉得今后作为第二产业的茶叶深加工会在整个茶产业链中的比例会持续增加吗?

舒曼:为了探索茶与健康、茶与养生的科学实验,世界许多研究机构已经开始加大对茶叶深加工的投入,也由此也引起了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医学专家对茶叶内含物质保健效果,以及茶叶内含物质的药理作用这一新兴技术的关注度。

茶叶朝着深加工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一方面茶叶深加工在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茶叶深加工在异军突起的同时仍然与传统饮茶共荣共进。从目前而言,市场上出现的茶多酚产品、茶化妆品、茶食品(包括保健品)、茶牙膏等日常用品等,其增长态势明显。从目前国际上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使得国内外科研机构对茶叶的功效有了更科学的认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投巨资,分抗癌、心血管病、口腔疾病等方面进行茶与人体健康的研究,认为茶叶几乎可以证明是一种广谱的、对多种人体常见病有预防效果的保健食品,这就使得茶叶深加工主要以其有效成分茶氨酸、茶多酚运用于保健食品的研究正以前所未有步伐推进。

另外,由于饮茶可以从生物学的一些重要环节来达到养生和健康,随着国内外临床医学对茶的养生研究也有了新的突破,今后作为第二产业的茶叶深加工会在整个茶产业链中的比例将会持续增加,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

《海峡茶道》:海峡两岸茶业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如两岸茶业博览会、斗茶赛等。然而目前的两岸茶业交流似乎还停留在文化和展会的交流基础上,您觉得有没有更深入、更实质性的交流方式?

舒曼:从广义上讲,海峡两岸茶博会是海峡两岸茶人、茶商、茶产业乃至茶文化的盛会,是海峡两岸茶界共享交流的茶事盛会;从狭义上讲,海峡两岸茶博会仅限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闽台农业合作与交流的平台,与“海峡两岸”的字义相去甚远,因其旨意是构建福建茶产业的发展平台,打响闽茶品牌,建设福建茶叶强省,以及“对台农业、海峡西岸”和“闽茶为优”的概念,所以人们只能把它作为地方茶博会。若要从真正意义上考量海峡两岸茶事交流,显然不够“海纳百川”与包容。从展会本身来讲,局限性明显:福建茶商居多,福建茶商又以武夷山茶商为主,大有“浓缩武夷茶史,展示岩韵风姿”的闽台合作之意,很难让人联想到这是真正意义上“两岸茶事”,由于地缘关系,这一点还是可以理解。弥补这一不足,可从文化层面上广泛进行两岸茶文化交流,让各个省都参与进来,真正把海峡两岸茶博会这块蛋糕做大。外界理解海峡两岸就是一个中国的整体。实际上,所谓海峡两岸茶博会的展示规模和文化活动规模还不如非政府行为的深圳茶博会规模大,尤其是2012年的第五届深圳茶博会,其参展面积和参展客商堪称世界之最。另外,主题文化活动也没有像全国其他地方茶事活动内容丰富,虽然已经有两岸禅茶文化交流,但茶与其它文化交流活动尤其是茶文化学术活动不多,缺少成果。

既然是两岸茶事交流,眼光不一定局限于福建地区,其形式可多样性、灵活性,海峡那边是台湾,海峡这边是整个大陆,如此,有着太多太多的茶文化活动内容可供我们选择——譬如:“首届海峡两岸茶艺交流大赛”、“首届海峡两岸茶与书画交流”、“首届海峡两岸茶农对话”、“首届海峡两岸茶叶种植与茶园管理经验交流会”、“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茶文化论坛”、“首届海峡两岸中学生茶礼交流”、“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茶文化知识电视竞赛”、“首届海峡两岸茶文化传媒高峰论坛”、“首届海峡两岸茶诗研讨会”、“首届海峡两岸茶餐交流大赛”“首届海峡两岸茶道论坛”……等等,换言之,有些在大陆尚未开展的茶文化活动项目,可以在海峡两岸茶博会上有所突破,形成两岸茶文化活动的可持续性。同时也可以结合地域,开辟“武夷山——阿里山茶文化两岸游学”等内容丰富的一系列茶事活动。 (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