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从这条过去
坐在老人后面所拍,摩托车从这摇摇晃晃的桥上过去,下面是河水,有点紧张
老人却神色自若
从另一侧看这座铁索桥
我们到山上去寻找茶树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七点多了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
山坡上是野草丛生,荒芜一片,已经看不到当年火烧的痕迹,
草木的面目也变得难辨
对我们寻找茶树增加了不少困难
据老人回忆,这场大火也好像有相当长时间了
火烧之前,这里肯定有几棵茶树的,起码有几十年的时间了,是当年华人过南洋时带过来的茶种所种
也不知是什么品种
老人还说起,之前有台湾来的朋友专门也来了解六堡茶的事情,也专门来过林明,
不过,他们不知道这里曾有这么一片茶树林,也没有来找当年的茶树
几经艰辛、真正的披荆斩棘,而且热带树林里面,草木是特别茂盛,也充满更多未知和神秘
找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就在我们打算放弃的时候
就在一个小山坡上,真让我们发现了一棵茶树,而且估计也是唯一的了
茶花
这棵茶树不是很大,也就十来年这样子,估计是当年那批茶树的茶籽落在地上繁殖起来的
甚至就是那场火之后,所有的茶树都烧毁了,剩下这个仅存的茶籽,却也长成了一棵茶树
抚摸这这棵远涉大洋来到这里扎根生长的老茶树所繁衍出来的后裔
就如同我们华族先辈来到这片土地,也繁衍了好几代与我们同种同族、同声同气、文化很有认同感的海外华人
很是感慨。
天色已经很晚,山上光线已经不足,所以拍摄得有点模糊
后来,只好,必须打起闪光灯来拍摄
吃过饭,便听听老人说那过去的故事了
林明之所以被称为林明,是因为当初南来的华侨发现这里有锡矿,于是纷纷转到此地靠采矿为生。其中,有位叫林明的,很快靠采矿发达起来。于是他开始结交权贵,后来还把女儿嫁给了彭亨的苏丹。苏丹把这整片地区都赐给他作为封地。所以这里后来被命名为林明。
当时象“林明”一样从事采矿业的华人很多很多。不过,他们开采的大都是地表层的矿沙,很快也就采完了。后来,林明锡矿的开采权被卖给一家具有地下开采 能力的英国企业。而英国人之所以看中这里,是因为林明正好处在马半岛东部的锡矿带上。这里有东南亚储量最大、世界最深的脉锡矿。
自英国人接手后,利用深井,慢慢建起了面积达16平方公里,全球最大的地下锡矿场。在林明博物馆里,收藏和展览了大批当年的矿场文物。据说,林明锡矿当时的年产量占了整个马来西亚锡产量的4%-5%;鼎盛时期,雇员3000余人,而绝大部分下井采矿的都是华工。
二战其间,由于林明是重要的锡产地,很快成为日军的目标。英国人撤退前,决定炸毁主要矿井。当地华人矿工则纷纷逃离,躲避战火。林明小镇一度沉寂下来,直到日本投降后,才又开始恢复生机。
除了战火,对林明伤害最大的莫过于年年都有、程度不同的水灾。林明坐落在一块山间盆地上,林明河从小镇穿过。由于地势关系,只要一下大雨,林明河必定泛滥,时常淹没矿井,给矿场造成严重破坏。而林明人非常顽强,也非常能吃苦。矿井一次次被淹,他们就一次次修复。
附近的林明河,可以看到一座古老的铁索桥。走在这座飞跨两岸的吊桥上向桥下望去,山涧很深,水流却很小,河床一半是干的。但是别小看这条林明河,据说 周边地区一下大雨,河水就会猛涨,湍急的水流足以破坏任何桥墩。所以在林明河上,只有吊桥才能存留,在洪水泛滥的季节,维系两岸交通。
老人说得生动,听得津津有味。
老人资料也很丰富。
还有实物,当年的锡矿石头和矿灯。
虽然锡矿开采成为过去,但上天似乎仍然眷顾林明,锡矿开采停顿沉寂一时以后,人们发现这个小镇四周的山水环境绝佳,特别是只有700公尺高的林明山,竟然是观云海看日出的最佳地点。
每天凌晨时分,早起的镇民,更多是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登上山顶,?望四处飘聚的云雾,极目远眺,云海空阔灵动,变幻万千
最令人期待的,是它的日出和云海。天际微明,万道霞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赞叹。
而我们此行,也冲着在而来,要办一场 —— “锡矿-岁月” 林明·“云海茶会”
听老矿工话当年之余
当然是吃些东西,而马来西亚最不缺的就是水果
这个估计是黄色的西瓜吧,不知他们叫什么,我没问,只管吃,呵呵
更多图片浏览: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c77dd101018l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