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茶叶生产加工基础,有省道穿境而过,温泉历来是茶商选茶购茶的理想之地。几年前,在集市边的一片不足2亩的空地上交易,形成了自发的茶叶市场。温泉乡因势利导,于去年初投资24万余元,重新选址建起了占地7亩多的简易茶叶交易市场。据王如兴介绍,去年市场建成后,共完成交易6500余吨,其中有2500吨左右为温泉之外的茶叶,集市日日均交易量40吨左右,最高峰时达70余吨,非集日日均交易量也在10吨以上,从春茶到秋茶从不间断。今年,交易比去年更火,春茶以来集日平均交易量达50吨左右,预计全年交易量将突破8000吨,温泉以外的茶叶将达到3500吨,其中县外茶叶1000吨左右。
在另一个茶乡漭水镇,也有一个自发形成的市场。这里以交易普洱茶原料晒青茶为主,每天交易量10吨左右,年交易量可达1800吨。浙江茶商薛建忠说: “有个市场就是好,即使在市场上买不够自己的要的茶叶,也可以与他们定购,他们自然会送来。”
据了解,今年,昌宁已将茶叶专业市场建设列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规划建设集初级产品交易、高端产品营销、物流配送、品茶饮茶为一体的专业茶叶市场。今年以来,已有多家客商前来考察洽谈,部分企业表达了投资的意向。
注重文化谋求弥久芬芳
“这种小罐茶是祖祖辈辈的传下来的喝茶方式,我小时候就经常跟着老人喝。现在有重要客人来,我还是喜欢用这种方式来招待。”在昌宁黄家寨古树茶厂院子一角的火塘边,老板董林一边烤着小罐茶,一边用夹带着方言的普通话与客人交流着。旁边架设的“CCTV”标志摄像机正在有序地工作着。
原来,这是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消费主张》栏目摄制组来到昌宁,拍摄美食、民俗节目。在了解昌宁的茶叶历史、茶叶生产加工情况后,摄制组对茶叶特别是古茶树和传统小罐烤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行探访拍摄。
的确,小罐茶中喷溅而出的浓烈香味,一直与昌宁茶业相依相伴。这种千百年来形成的饮茶习惯,如今依然在昌宁延续着,许多昌宁人特别是老年人,仍然固守在火塘边,用土制的小罐子煎黄茶叶,用滚烫的开水冲出雷鸣般的响声,然后半靠在火塘边的竹木椅子上,享受着小罐茶独有的悠香。即使有再多的人,享用每一杯茶的,一定是年龄最长者或是最尊贵的客人。
伴着茶业的发展,昌宁茶文化也不断发展和积淀,融入到了昌宁茶的香气里和昌宁人的心灵深处,种茶、采茶、说茶、唱茶、写茶与采茶、制茶、喝茶结合,将“茶”字蕴含的“和”与“昌宁”蕴含的“昌明安宁”整合为一体,成为了昌宁最重要的文化元素。近年来,昌宁县更加重视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茶文化作为文化发展的重点来抓。2012年3月,云南省作协组织30余名作家、艺术家到昌宁采风,在结集出版的《昌宁之韵》里,几乎每篇文章都与茶有关。“昌宁最美之韵莫过于茶韵。”作家不惜用这样的语言,表达对昌宁茶文化的认同。
在即将完工的昌宁红集团总部,一只巨大的茶杯最为显眼。这是茶文化展厅的入口。董事长田稳荣介绍,展厅将全面展示昌宁茶叶的历史、优势、特色,并与昌宁的历史文化、生态文化、城市文化、民族文化有机融合,使人“到了这里,就能全面感知昌宁”。昌宁茶叶庄园建设工程也于日前启动,工程将以县城附近的鸡蛋山、西山片的茶园为核心基地,以昌宁红集团为加工中心,将建设集生产、加工、休闲、观光、体验、展示、销售为一体的精品农业庄园。
“发展茶产业、传承茶文化,也要从青少年抓起。”对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昌宁县茶办主任张德恩说,“从今年开始,将围绕开设一个教育课堂、这一套乡土教材、开辟一个实践基地‘三个一’,在全县20所中学持续开展茶文化进校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