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安徽的祁门红茶,湖北的“宜红” ,云南的“滇红”、广东的“粤红”等等中国的后起红茶,都是在正山小种红茶产生后才在各地区出现,且都在19世纪以后。拿安徽祁门红茶的产生来堪,祁门红茶产生于19世纪后期。1876年有一个在崇安县任县令的余干臣告老还乡,他带回了正山小种红茶的制作技术与茶树种苗,并在安徽至德渡街设红茶庄,经过几年的研究,终于试制成功。据湖南《巴陵县志》载:“道光二十三年,(即清朝1843年)与外洋通商后,广人每挟重金来制红茶……”。 湖北《崇阳县志》记载:“道光季年,(即1850年左右)粤商买茶,其制采细叶暴日中揉之,不用火炮之,雨天用炭烘干。往外洋卖之,名红茶。” 类似这样的记载还有很多,所载年限基本都是道光年间。依此也可见,武夷山桐木关的正山小种红茶是中国最早的红茶。
印度是现代红茶的生产大国,但是印度本来没有生长茶树,更谈不上是茶叶的生产出口国。但是现在印度的红茶却占据了大部分国际市场,阿萨姆红茶还是世界三大红茶之一。我们不禁要问,印度的茶叶从何而来呢?这不得不提到一个叫做福均(也译福琼)得人,是他偷走了我们得茶树,偷走了我们红茶的生产技术。
福均是一个对中国比较了解的人,因为1842——1845间,他曾作为英国园艺会的领导人在中国待过。他熟悉植物,并且掌握了中文,了解中国的风俗习惯。正因为这个,他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看中,于1848年被派往中国的著名产茶区——黄山。他从黄山获得了大量的茶树品种与制茶技术。1849年2月,他致函英国驻印度总督,他希望能到著名的红茶产区——武夷山去考察一下。获准后,他及雇佣的中国随从到了武夷山,并从当地人那里打听到了一些茶叶秘密,特别是了解到茶叶的发酵处理。了解了中国的著名茶叶产区的茶树以及茶叶生产技术后,福均准备回到印度,但他的茶叶技术仍然不能够生产出优质的茶叶。他知道只有中国的种茶和制茶人,才可以将茶叶生产的技术完整地传授给印度人,只有他们,才能在印度制出第一批优质的茶叶。于是,他招聘了8名中国工人,并于1851年 3月把他们以及偷得的茶叶树种带到了加尔各答,最后到了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阿萨姆。3年后,福均完全掌握了茶树的种植与制茶的技术。从此,印度的红茶凭借较低的价格,开始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占据中国红茶的市场,中国的茶叶贸易招到了巨大的打击。
正山小种红茶最早于1610年流入欧洲。1662年,当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给英皇查理二世时,她用几箱中国的正山小种红茶作为嫁妆。从此,红茶被带入英国宫廷,喝红茶迅速成为英国皇室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早期的英国伦敦茶叶市场中,也只由出售正山小种红茶,并且价格异常的昂贵,唯有豪门富室方能饮用,正山小种红茶成为英国上流社会不可缺少的饮料。英国人挚爱红茶,渐渐地把饮用红茶演变成一种高尚华美的红茶文化,并把它推广到了全世界。拜伦在他的《唐璜》中赞美道:“我觉得我的心儿变得那么富于同情,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真可惜酒却是那样的有害。”英国诺顿也夸奖道:“喝这种茶胜过饮人参汤。”正山小种红茶在英国社会的影响可见一斑了。需要说明的是,武夷山桐木关的正山小种红茶产生后,因其卓越的品质,迅速被欧洲人接受,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一直占据中国出口茶叶的主导地位,成为中国优质茶叶的代表。经营正山小种红茶的商人也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但是武夷山桐木关方圆只有几百公里,致使正宗的正山小种红茶的产量非常有限,而它的市场却在不断的拓展。在高厚利润的驱使下,部分茶叶生产者开始仿制正山小种红茶,其中关键的工序就是用马尾松的材块对发酵后的青叶进行烘焙。虽然青叶不是正宗的“正山——桐木关”所产,但味道与正宗正山小种红茶有相似之处。因此也被急需正山小种红茶的欧洲市场所接受。
武夷山桐木关是世界红茶的发源地,正山小种红茶是世界红茶的鼻祖。茶叶泰斗张天福先生在2001年回到久别的武夷山桐木关时,亲手为正山小种红茶的原产地核心区——桐木关庙湾题词“正山小种发源地”,为正山小种红茶世家第二十四代传人——江元勋先生题词“茶叶世家”。在张天福老先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与支持下,正山小种红茶的生产近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正山小种红茶作为中国历史名茶的代表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再展魅力,重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