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难深重,民生凋敝。茶叶外销受阻,茶价猛跌,一担茶叶的售价最低时只值一斗米钱。茶农不得不毁茶种粮,甚至砍树烧炭,至抗战结束后的1946年,全县只剩零星茶地几千亩,年产茶仅2050担,不到抗战前的五分之一,几经发展,终难恢复旧观。
1960年,毛泽东号召“以后山区要多多开辟茶园”,于是这里开始改烟为茶,种茶面积迅速扩大,茶叶产值也很快在当地四大特产中列居首位。茶园集约化、组织化程度也得到了提高。1973年,在全国茶叶会议上,新昌还被列为全国100个珠茶重点产茶县之一。1981年,全县产茶已达8.13万担,被列为全国珠茶三大出口基地县之一。
名优茶市场迅速繁荣起来
计划经济时代,茶叶已成为一种紧缺的资源,新昌作为生产传统出口珠茶的重点产区,一直承担着出口、支持外销的光荣使命。80年代初,随着出口任务的萎缩,珠茶出现了全国性的产大于销、供大于求的局面,出口口岸限价限收,茶叶库存大量积压。而与此同时,杭州的龙井茶却是身价百倍,于是有人提出了试制龙井茶的建议。
当“新昌龙井100元1斤”的消息传回县里之后,茶农学习名优茶炒制技术的热情更是高涨。1987年改制名优茶后,新昌下属一个乡里的信用社惊奇地发现,这个以往每年需要贷口粮款10多万元的贫困村,这一年里居然有了5万元的存款。
名茶发展起来后,紧接着茶叶市场也在从自发到政府引导的过程中逐步发展了起来。春茶上市期间的每天清晨,位于县城西隅“浙东名茶市场”的大门口就停满了货车、客车和摩托车。那些来自茶乡的茶农们,手里拎的、肩上背的,都是清一色印着“新昌县名茶专用”的编织袋,里面装的是连夜炒制出来的大佛龙井新茶。凌晨4时左右,大门未开,大门两侧的过道上却已人声鼎沸;4时30分,市场大门打开,卖茶的茶农和买茶的经销商同时蜂拥进场……
应了茶道与佛教的“缘”,于是有了大佛龙井的名
新昌人文积淀深厚,东晋时曾是全国佛学修行者的活动中心,有竺道潜、支道林等18位高僧。大佛寺景区紧依县城,主景区内群山环抱,奇岩突兀,亭阁环布。寺内依山崖由六朝齐梁年间三代僧人开凿30年的石弥勒像,被誉为“中国大佛,江南第一”,是石窟造像在南方的代表,与云冈、龙门石窟先后相继,南北辉映。千佛院内有一千余尊小龛像,被誉为“江南敦煌石窟”。且有隐岳洞、昙光祖师舍利塔、智者大师法塔等圣迹。
近年来,又相继开发了般若谷、佛心广场、木化石林、露天弥勒、罗汉洞、射雕村、白云湖、城隍庙等特色景观。《西游记》、《笑傲江湖》、《步步高升》以及《少林武王》等一大批电视剧的外景拍摄场地不少都选自于此。
新昌是茶乡,又有1500多年历史的江南大佛。茶道与佛教有天然的“因缘”,于是就有了“大佛龙井”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