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时海先生访谈:古董茶的历史
发布时间 2013-10-30 浏览 8441 次
茶,仓储条件不一样,味道会完全不同。所以,喝到一片好的老茶是非常难得的事情,可以感受它在几十上百年岁月中经历的艰难过程。我现在也收一些新茶,每年拿出来喝一喝,感受它的每一次变化,就像在欣赏生命成长的过程。对于古董,拥有的人是过客,而喝老茶,可以把岁月的感受融入一个人的身体里面。”邓时海说,对于他们这个圈子里的人,辨别老茶的真假很容易,“视觉和触觉还有可能被欺骗,而味觉是很难欺骗的,因为没有办法用技术来浓缩时间”。

邓时海出生在马来西亚,是杨式太极拳的第6代传人。“当地人有喝普洱茶的习惯,我常对人说,我今年67岁,喝了68年茶,还有一年是在妈妈肚子里喝的。”他说。回台湾念完大学后,邓时海正好碰上台湾七八十年代兴起的乌龙茶艺热。喝茶的日子长了,他明显感觉到自己从小喝到大的普洱茶有着完全不同于乌龙等茶品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他从90年代初开始发掘整理普洱茶的资料,希望把喝过的每种茶的感受和品质记录下来写成书,不让它们消失在历史里。1995年,邓时海出版了海内外第一本关于普洱茶的专著——《普洱茶》,记入了从清末到“文革”的号级茶和印级茶。后来喜欢上普洱茶的人,大都把此书当做“普洱圣经”来读。1995年以前,台湾人玩紫砂壶最热闹,有人会专程跑到大陆宜兴丁蜀镇找名家制壶,转手卖回台湾就能赚到十数倍的钱。1995年紫砂壶市场崩盘,一些原来玩壶的人没了寄托,看过邓时海这本书后,把兴趣转移到了普洱茶,开始从香港收购。香港老酒楼、茶楼的存茶被成批运往台湾。邓时海说,云南本地已经没有什么老茶了,香港和东南亚地区有幸留下来一批,部分是茶商有心保存,更多是老酒楼无意间留下来的存货。五六十年代,香港的酒楼里流行喝“菊普”,即菊花加普洱,可以说形成了第一波普洱热,1995年之后台湾人兴起普洱算是第二波。第三波热潮起自2002年,广州茶文化促进会的活动带动内地普洱热,现在喝老茶的这拨人,基本上都是从这一年后入门,几位圈内比较有名气的,比如广东中山的苏荣新,喝老茶开始于2002年,深圳的辛强是2004年接触到老茶。

“当年《普洱茶》这本书出来后,喝茶的和卖茶的都骂我。以前喝老茶的人,用很少的钱就能买到很好的茶,现在价格高了喝不起。卖茶的骂我,是因为人们比以前懂茶了,差的普洱不好卖了。”邓时海教授举了一个例子:这次嘉德拍卖,一颗“末代紧茶”拍到3万元,这在2002年大概是200元一颗,再往前就更便宜。他说,近两年普洱新茶市场的价格跌落了50%到60%,但号级老茶仍然基本维持前两年的价位,变化不大。“以前老茶都在茶行、酒楼或者收藏茶用来买卖的人手里,有钱赚就会放出来,现在老茶大部分到了内地这些喜欢喝老茶的企业家手里,让他请人喝可以,卖出来就难了。”按照邓时海教授的观点,一片茶十几万元不是每个人都喝得起,但喝得起的人,就不妨尽量去感受。“虽说普洱越陈越香,我们还是不知道究竟能够存放多久。80年到100年的号级茶存放到现在,正是喝掉的最好时候,我们应该感受它的美,体验后记录下来告诉后人,不然过几年茶势退化,可能就失去了最好的味道。”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