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大红袍国家级传承人揭秘“武夷茶王”评选
发布时间 2013-11-09 浏览 14386 次
,价格不是我们来定,价格交给市场。专家负责把关,让竞拍者来还原这些茶叶的价值,这种模式比较节省人力、物力,也较为公平。希望茶王的拍卖,能向更成熟,更大型的方向发展。

  记者:“武夷茶王拍卖”活动,首次走进厦门,对此您怎么看?

  叶启桐:几百年来,厦门是中国的主要对外交易港口之一,一直以来从这里走出的茶叶很多,喝茶的人也比较多,是福建省茶叶交易的一个缩影。这么多茶叶的从业者密集地在厦门聚集,是促进茶叶发展的生力军。“武夷茶王拍卖”走到厦门,特别这次有《厦门日报》的参与,是媒体和茶叶的结缘,不仅传播了整个活动,对武夷茶产业的发展也很有意义。

  陈德华:

  核心在品质

  让好茶自己说话



  记者:这次拍卖,由评审组挑选出不少好茶。不知做出好茶大致需要哪些条件?

  陈德华:影响茶质量的方面很多,大体是环境、品种和制作几个方面。一是好环境:武夷茶非常讲究山场,环境给茶非常独特的天然滋味。比如岩茶,好的长在碎石里。种在田里的岩茶,产量有了,品质差了;第二是好原料。茶不能乱采,早晨的露水茶青脆脆的,好采省工,但是质量不好。所以再省力也不能用;另外是好制作:制茶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也不是随时都能完成的,茶师的经验和天气对制成品的品质都有很大影响。

  记者:作为评审组成员,您对此次活动有何感受?

  陈德华:我非常认同朱熹的富含因果哲理的那句话:“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做好武夷茶,品质最重要。为什么武夷茶解放前就一直被推崇,源头就是品质。

  适当的商业活动能促进产业的发展,如各类茶赛和这次的“武夷茶王拍卖”。在推动中,需要注重理性,专注茶的质量,这样在拍卖中好茶才能自己说话。茶是我国传统农产品,茶业则是惠农产业,特别在武夷山,是一个富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现在茶产业面临着许多抉择,希望通过良性的竞拍,鼓励茶人,更注重科技的进步,走科技兴茶之路发展茶产业。

  记者:对于厦门消费者买好茶,您有何建议?

  陈德华:厦门是指标性的市场之一,如果茶能在厦门卖得好,基本来说质量都不错。这次拍卖的拍品,风格有异,适应不同的口味,还是依照个人的喜欢选择比较好。

文/本报记者 陈思宇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