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历史名茶,早在清嘉庆年前后,马来西亚等地的侨胞中,就已普遍用六堡茶作治病驱痢和解暑的生活饮品,清嘉庆年间就被列入全国24个名茶之中。1932—1941年,作为广西出口茶叶最多年份的1935年,当年出口六堡茶为1128.95吨,直到解放初期的1953年出口是1110吨,到1989年出口在1200吨左右;目前整个广西六堡茶的年产量约在2000~2500吨,其中,年出口量一直在1200~1500吨。从数字上看,自解放以来,六堡茶产量提高并不快,即使在全国茶叶年产量突破100万吨、黑茶形势尤其好的今天,梧州茶厂所产的六堡茶虽供不应求,也无法在全省或者全国掀起六堡茶紧俏之风。到底原因何在呢?经过实地的走访和史料的查阅,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国家调整边销茶定点生产加工厂影响了原六堡茶的生产。20世纪70年代,原国家民委和商业部在调整边销茶供求方案时,不知何故将一直生产边销茶的六堡茶厂和梧州茶厂列为非生产边销茶的定点厂。由于缺少生产边销茶这一份额最大的订单,单靠自产自销无法维持国营厂的正常运转,厂方很快陷入资金周转不灵、收购当年茶青无力、货品囤积的困难局面,直接影响了六堡茶的稳定产销。
由于上述原因,要救活六堡茶需另谋生路。但在转型时期厂家及当地政府一直没有找到好的办法为企业解困,为六堡茶解救。于是在苦苦挣扎中,梧州茶厂一改茶叶生产方向,以生产绿茶和花茶为主以求自救;而位于六堡镇的六堡茶厂挣扎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彻底倒闭了。茶厂的不景气和倒闭导致茶农生产的茶青或毛茶无人收购,致使茶园要不丢荒,要不毁茶另植其他经济作物。曾经兴旺的六堡茶一时沉寂下来。
茶山丢荒、茶厂废弃,六堡茶产量锐减,六堡茶产销进入了恶性循环。茶农不单弃新茶园不管,更把老茶园销毁,种上大量松树,由政府出面租给当地或外地商人进行木材加工。当地的劳动力大量外出广东打工或到梧州从事人工宝石的加工。这就是原六堡茶乡老茶园稀少、茶产量不多、传统六堡茶制作出现断层的最直接原因。
寻根问源,针对上述现状,欲振兴六堡茶,笔者建议尽快厘清与确定六堡茶传统茶品、传统生产工艺的省级标准。六堡茶作为一种历史名茶,应严格界定其特有的品质、特别的生产工艺、特定的生产区域,并有规范的省级标准。笔者建议从六堡茶茶树品种、六堡茶茶品品类、六堡茶品种品质、香型及主要营养成分和决定色香味的主要内含成分、六堡茶鲜叶采摘标准和固定的传统制作、加工工艺、六堡茶区自然生态环境、六堡茶生产区域等定义六堡茶,并据此制定六堡茶省级标准。
应穗、佛、港、澳等埠以及东南亚地区六堡茶的茶消费习俗,并保证人们对六堡茶的饮用安全,还应在建立六堡茶省级等级标准体系的同时,尽快系统规定六堡茶质量检验标准,清晰确定六堡茶安全饮用的食品标准,着力抓好六堡茶的质量监管体系建设,规范对六堡茶进行安全品质评价,以努力与国际现行标准接轨。
鉴于六堡茶是属于类似普洱茶的一种黑茶,其越陈越香的茶性使其显现一定的收藏价值,因此应重视对六堡茶年代鉴别的规范问题,并应尽快建立六堡茶严谨的断代系统,包括整理和完善各年度茶区六堡茶茶青的生产记录、六堡茶厂的加工记录、三级六堡茶的销售记录、仓库的存储记录、商家的定制记录以及六堡茶的出口记录等各种类型的文献记录,归纳和认定六堡茶品的茶材、茶型、拼配手法及相应的唛号、茶的内外包装等,这些都是辨识茶品年代诸要素中最难以伪作、最具参考意义的,以作为对六堡茶断代的重要依据,并正确辨识六堡茶的年代从而规范对六堡茶的品质评价。
六堡茶品质优异,主要得益于六堡镇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六堡乡的地处、方位、气候、雨量、气温及温差、云雾、日照、土质等因素决定了六堡茶特有的品质与风味,要重振六堡茶,笔者建议应尽快复育和种植传统、优质、高产的六堡茶树,恢复和建立六堡茶原产地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扩大六堡茶园种植面积,提高六堡茶叶单位面积产量,恢复六堡茶叶传统及特有品质,解决目前六堡茶存在的种植区域名不副实、传统名茶种植面积少、六堡茶园管理粗放、茶园单位面积产量不高等源头问题。
六堡茶原产地的恢复和建立,应坚持基地茶园的规范标准设立、适度规模经营。要按照六堡茶省级等级标准体系要求建立生产基地,力争将其建成六堡茶有机茶园,因此在重建过程起始就应高度重视六堡茶可能的农药、铅、重金属等残留问题,在茶叶种植、茶青采摘、生产加工、包装贮运、卫生标准等各个方面力争符合国际惯例,同时在传统产区形成基地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六堡茶园,形成生产六堡茶的“大环境”、“小气候”,使六堡茶原产地按照生态茶园——绿色食品——有机茶叶——标准生产——规模经营的循环轨道发展。
重振六堡茶,笔者还建议地方政府尽快统筹规划解决阻滞六堡茶发展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地方政府对六堡茶业的宏观调控,统筹解决六堡茶规范、规模产销的系列问题,从而振兴广西的六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