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龙团凤饼名重天下,是最早的贡茶之一,苏轼《水调歌头"咏茶》曰:“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研,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回头”。其中采取枝头雀舌,不是如今的细嫩芽叶,经蒸熟,趁热有烟时捣碎,叶底斗红半绿看似“紫云堆”,堆积就是在后发酵,然后入模压制成“龙团凤饼”。龙凤团茶的制造工艺,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
普洱贡茶,雍正十年,即公元1732年正式列入贡茶案。当时,云南总督鄂尔泰在普洱府宁洱县(今宁洱镇)建立了贡茶厂,选取西双版纳最好的女儿茶,以制成团茶、散茶和茶膏,敬贡朝廷。清人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云:“普洱茶成团,有大中小三种。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称人头茶,每年入贡,民间不易得也”。 制贡茶的茶叶,据传均由未婚少女采摘,且都是一级的芽茶。采下的芽茶一般先都放之于少女怀中,积到一定数量,才取出放到竹篓里。这种芽茶,经长期存放,会转变成金黄色。普洱团茶大者如西瓜(略扁),小的如网球、乒乓球状,茶色褐黑,不霉不坏,保存完好。茶团表面有拧紧布纹的印痕,可见当时制茶是用布包着揉紧、干燥成型的。
云南作为我国古老的茶区,也是世界茶树原产地。普洱茶是云南民族传统工艺茶,从云南民族文化历史来看,四大茶区的少数民族的迁移融合及交流,构成了的灿烂的普洱茶文化,也才造就了神奇的普洱茶。很长的期间,普洱以加工技术及交易集市为核心,以普洱(现宁洱)为中心的普洱地区,制茶业与种茶业都应该是成规模的。而历史文献说,运输到普洱加工及交易的茶叶,“近者二日,远者数月”;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质量极佳。由于茶山山高路远,加工运输困难,因而形成了“晒青饼茶”的加工方式,原古的茶叶加工,首先可能来自茶叶的直接晒干,利于存储,而且晒干是原始生活中最普遍和最经常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