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茶在英国
发布时间 2011-06-24 浏览 11956 次
疲劳顿消,精神一振。英国公私企业、机关、商店、旅馆和公共场所,都规定有下午喝茶的时间,并免费供应红茶。公园设有露天茶座,让人们小休喝茶;在上层社会,邀请朋友饮茶仅次于邀宴,是一种社交方式,被视为有“绅士”派头;在农村,到了下午三四点钟,一家人燃起木炭煮茶,环桌而坐,边喝边聊,其乐融融。

  英国人喝的大多是加味茶。他们把茶叶弄得很碎,通常在茶壶里都有一个滤杯,用开水冲下去,由滤杯底下的网子滤出茶水来。此茶不宜久泡,通常只要5分钟就将滤杯取出,以免将茶“煮”熟了,影响味道。

  由于茶饮料的崛起,英国的茶室就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起来。1717年,伦敦的汤姆斯咖啡店,改名为金狮茶室,由中国人开办,成为英国首创第一家茶室。更为有趣的是原先的咖啡店多为男子光顾,而金狮茶室却对男女不限,一些贵妇人也常常结伴到茶室品红茶尝点心,为饮茶而感到轻松愉快。

  伦敦茶园的兴起,是在十八世世纪以后,其中最著名的有两家。一是沃克斯茶园,除供应中国红茶外,还备有牛肉、火腿、火鸡和各种点心,与我国风景区的茶室基本相似;二是腊内拉茶园,特点是仿造中国式茶楼的风格设计建筑,里面设置娱乐器材,大厅内有中国景德镇瓷器和宜兴陶瓷、漆器等各种商品出卖。还有一种在运河上浮动的茶室——“中国茶屋”,形似游艇,装饰华丽,供游人游览品茗。

  茶室、茶园或茶屋,不论贫富贵贱,都可进去。进去的人除饮茶外,还能观看游艺、读报写信、发表政论、评说文艺、听新闻、玩耍纸牌、与朋友或女友会面谈心等等。总之,使人感到方便,又花钱不多。所以,在十八世纪的八十年代,伦敦像这样的茶室和茶园,已达3000多家,犹如雨后春笋,饮茶盛况空前。

  在英国的许多重要社交场合,常用下午茶来代替宴会。例如英国人的结婚仪式一般都是在下午二时半或三时在教堂举行,然后以下午茶招待来宾。以茶代酒,气氛即隆重又轻松,并且可以避免难堪的酗酒场面。爱尔兰著名作家萧伯纳说:“红茶是产生我灵魂的催化剂,当我提起笔来的时候,若无红茶相伴,便不会有一种清心安定的感觉。家是英国人的堡垒,特别是在黄昏细雨或阴霾刮风的日子里,面对着壁炉中暖暖的炉火,边喝茶边看书,或与友人聊天,这真是一种非常乐趣的享受。红茶,在英国代表一种文化,一种艺术。”

  英国的知识分子也与我国的文人一样,酷爱饮茶,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经常有学者聚会,探讨学术问题,人们一边品着香茗,一边互相交换意见,开展学术探讨,进行文化交流,从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精神被誉为“剑桥精神”,也叫“茶杯与茶壶精神”。英国著名诗人沃勒,在 1963年为庆贺凯瑟琳公主嫁给英王查理二世一周年,特作了一首题为《饮茶王后》的诗:“花神宠秋色,嫦娥矜月桂。月桂与秋色,美难与茶比。一为后中英, 一为群芳最……”这位英国诗人,历来嗜茶如命,对茶爱慕备至,他还有一首《中国红茶》诗这样写道:“物阜称东土,携来感勇士。助我清明思,湛然祛烦祟。”

  诗人在这首诗里,既赞扬了中国的物产丰富和记叙中国红茶输入英国的史实,又歌颂了饮茶对人体的疗效。

  茶在英国也是画家们描绘的好素材。英国人十分讲究茶具和排场。在镶边结穗的桌子上,摆上水晶般的容器,这些茶具,形形色色、五花八门,除了银壶、银调羹和水晶石茶杯外,还有各种茶盘、茶碟、茶托、茶车和茶渣缸等等。而在这众多的茶具中,大多数又都来源于中国的宜兴和景德镇,精致独特,十分气派。在英国,品茶师的社会地位很受人尊敬,其经济收入也和法国的品酒师一样,是一种收入丰厚的职业。

  如果到英国人家里做客,女主人会给红茶中放入牛奶或一块方糖。如还要一杯,客人不需自己倒茶,而要请主人倒。若是一家人坐在饭桌旁喝茶,那倒茶的“专利权”便是母亲或妻子。这是英国家庭主妇的一门必修课。若朋友们相聚在一起品茗时,常开玩笑地问:“今天谁来当‘茶娘’?”男主人会自豪地说:“非夫人莫属。”

1  2  3  4  5  6  7  8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