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茶文化的传承者
发布时间 2014-11-05 浏览 7466 次
民族,安化黑茶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

  2006年,退休几年的伍老,担任了安化县第一任茶业协会会长,与安化黑茶那种浓得化不开的情缘与情结又在他心中升腾了起来,一干就是3年。从协会退下来以后,在江南镇创办安化黑茶文化展示馆,以此为平台,研究、传播安化黑茶文化及安化黑茶神奇的养生保健功能,探秘安化黑茶与人们养生保健的关系。

  著书立说黑茶文化

  安化黑茶,其有文字记载首见于盛唐,兴于宋元,盛于明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富贵病多了起来,安化黑茶随之在21世纪初的中国大陆兴盛起来。茶文化是茶产业的灵魂。文化引领产业发展。底蕴深厚的安化黑茶,必将通过文化载体传播开来,其产业会有经久不衰的发展。伍老心生激动,萌生了写一部《安化黑茶》的书。那是2007年,经过10多天的思路梳理,初步完成了《安化黑茶》的写作提纲和写作计划,并开始了资料、文物收集、调查访问、分类整理工作。

  长期从事行政工作的伍老要完成一部《安化黑茶》的书并非易事。一动笔,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安化黑茶起源”。有专家说安化黑茶起源四川乌茶。在那样“蜀道之难”的古代源起四川是否真实?于是,除了查阅浩如烟海的县志、档案,收集整理资料,学习茶叶专家论著外,就是到茶区调查研究。那年他已66岁,深入到茶马古道上的江南、陈王、洞市和小淹、龙塘、大桥、田庄、文溪等安化黑茶主产区,找老茶农聊天,又从制作黑毛茶和茶具等古文物中寻找证据。功夫不负有心人,有证据表明:安化黑茶起源于安化茶农的生产、生活实践。从远古走来,历经千百年的发展、演绎,安化茶农在长期的生活中感悟、生产中不断探索、实践,无意中发现经渥堆(发酵)、火焙变黑的茶,更适合饮用,便把这一工艺保留下来,形成了安化黑毛茶“杀青、揉捻、渥堆(发酵)、干燥”初制工艺过程。这一工艺过程沿袭至今,形成了一种新的茶类——安化黑茶

  他不断地下乡采访、拍照,夜以继日地查阅资料、写作。花了8个月时间,17次改稿,完成了41万多字的著作《安化黑茶》,2008年4月由湖南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安化黑茶》这部著作的问世,在社会上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安化黑茶文化的定位、传播、境界的提升和品牌的推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安化黑茶产业的发展和对安化黑茶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他又发现了一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图片和资料等,如安化黑茶起源的进一步论证,干燥工艺的演变过程,“七星灶” 由来的考证,晋商与安化黑茶渊源的历史及年****证,千两茶在清嘉庆年间就有了历史证据,天尖茶在道光年间(1825年前后)成为朝廷贡茶,茶叶之路起点安化等,为了在他有生之年将所拥有的文物、图片、资料等不丢失,给历史、给后人留下较为全面、真实、直观、系统的安化黑茶文化画卷,他又用3年多时间,完成了45万字的著作《聚焦千年——安化黑茶》。

  创办安化黑茶文化展示馆

  伍老可以说是安化黑茶文化的传承者、守护者、传播者。

  他2009年9月底创办了安化黑茶文化展示馆,瞒着家人购买了木房。建这么一个家庭式的展示馆,为挖掘、研究、整理、传承、传播和弘扬安化黑茶文化创造一个平台。

  安化黑茶文化展示馆自2011年10月开馆以来,海内外不少的茶人来参观、探访,还有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湖南电视台、三湘华声及广东、湖北等省级以上的媒体进行过采访、报道;北京故宫博物院、浙江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山西晋商学院、晋商文化研究所等的教授、专家、学者也来展示馆探访、指导、交流。

  2013年的农历大年初一,来了一位叫汤姆的英国客人。汤姆是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汉学研究生,来中国已有7年,职业为编辑、记者,他喜欢中国文化,懂汉语。在珠三角地区发行一本英文杂志,又名《城市漫步珠江三角洲》,是“珠三角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城市生活英文月刊”, 旨在帮助在华的外籍人士快速融入并享受本地精彩的城市生活,并让本地读者以一个崭新的角度加深对所在城市的认知及热爱。汤姆大年初一就慕名来到江南小镇的安化黑茶文化展示馆,品尝了安化黑茶后,他用汉语说:“中国的绿茶红茶我都喝了,安化黑茶味道好,是自然的味道。”他还建议,“中国有这么好的安化黑茶,要推广,要保护好的东西,保护安化黑茶,保护安化黑茶文化。”

1  2  3  4  5  6  7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