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们的研究发现,这种地域文化实际上是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窗口和品牌发展的基础条件,它可能成为地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量。
每个茶叶产区,每种茶叶产品都有故事,其与当地的人文历史、山川名胜紧密相连,我们是搞茶叶的,不论走到哪个茶区、哪个乡、哪到镇,当地人一定会兴趣盎然、绘声绘色地给你谈这个地方茶的传奇历史和故事,和某某名人、和某某神话紧密关联,这种近乎迷恋、难以割舍的乡土情怀为小产区茶叶品牌的成长提供了丰沛的文化滋养。
第二,中国茶文化有二重性,它为小产区品牌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中国茶是大俗大雅,怎么说呢?文人说的是“琴棋书画诗酒茶”,但市井百姓说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与之相对应的茶文化亦如茶之本身,其发展的路径和其精神内涵亦是复杂和多元的,因此,中华茶道也就有了不同的流派,如贵族茶道、雅士茶道、禅宗茶道、世俗茶道等等。
不同茶道流派的形成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也流行于不同的社会群体,浸润其中的饮者于茶有不同的偏好,这也为多样化、差异化的小产区特色茶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基础。在中国,以满足特点消费群体需求的、高端的、个性化的小产区特色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小产区”品牌茶是中国茶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中国茶产业的发展需要新的路径选择。刚才两位专家都谈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茶产业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中国的立顿。7万家中国茶企比不上一个立顿,被视为中国茶叶界的悲哀。我认为这个思维方式就是一个误区。我们过去一直在强调中国茶叶要走规模化、标准化的道路,我们总是以立顿为标杆去追寻做一个大的、国际一流的茶叶品牌,但是二十多年来,中国各个地区、各个企业都在不断强调品牌整合、做大做强,但是我们取得的成效是有限的,现在也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和立顿比肩。现实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中国茶产业的行业特点,深度思索中国特色的茶业发展道路。
我觉得发展“小产区”品牌茶叶是中国茶叶品牌成长的一个理性的选择。因为我前面已经讲到不同产地的茶叶,因地形、海拔、土壤、气候、品种、种植和制作工艺的微妙不同,导致产品在风味上存在显著的或者是细微的区别。这就是一种地域特征,通过小产区概念的打造,将会使一些具有独特品质风味和地域文化特征的茶叶产品,形成独特的细分市场,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那么小产区概念的提出,是对我国茶叶品牌发展思路的丰富和发展,我认为中国茶业的发展不能只一味强调走立顿式的这种高度的集约化、标准化、工业化、规模化的道路,小而美、小而精、小而强、小而高效,同样是中国茶叶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甚至是更加现实、更加快捷的品牌形成和发展道路。
小产区和大品牌、大市场并不矛盾,一个大品牌下可能有多个小产区品牌,他们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形成完整的产品组合,将更有效地覆盖市场,获得更大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
所以我提出来中国茶文化的两重性,提供了国茶品牌定位的两个方向和中国茶品牌打造的双路径,一个是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的快消品路线;第二个是差异化、精细化、小产区的精品路线。而中国茶产业和茶文化的特征决定了中国茶品牌发展的道路更适合小而精、小而美的小产区品牌茶的发展。
今后可能的情况是,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国内形成少数大的茶叶品牌,与此同时也有大量的“小产区”品牌茶的存在。某些大品牌就是由多个“小产区”品牌构成的“母子”品牌结构,如同联合利华底下有数十个定位不同的子品牌。
而且我觉得小产区品牌茶的这种提出和实践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可以消弭茶界在中国茶品牌打造方面的歧见,有利于整合地方政府、企业和茶农之间品牌打造方面的力量。
比如说我们现在经常会发现一个问题,一些有雄心的企业在打造企业品牌的时候,经常会和地方政府所推动的这种所谓地域品牌的打造之间发生某种矛盾。我觉得通过“小产区”这一思路的提出,可以弥合他们之间的这种歧见。小产区、小品牌的打造并不影响地方品牌的打造,刚才钱老师谈的非常好,它是兼容发展。
我感觉中国茶将在小产区品牌茶打造的概念下面,会以更加多元、更加生动的姿态走向世界。(萧力争/茶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