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刘仲华一再说。这个“巨人”,一是指他所在的湖南农业大学,二是指他的各位前辈老师们,三是指在黑茶生产第一线的制茶技师们。十几年来,在这些“巨人”们的帮助下,他带领团队揭示了黑茶加工中优势微生物种群及其生物学特性、主要化学成分变化规律与品质风味形成机理,探明了黑茶主要功能成分组成、调节糖脂代谢和调理肠胃的作用机制;发明了黑茶加工新技术;研制了黑茶加工系列新装备,建立了黑茶质量标准体系,研发了方便型、功能型、时尚型黑茶新产品。益阳市茶叶产业办主任李建国说:“他的研究成果渗透了我们黑茶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的整个产业链。”
茶在召唤
“茶是他的命。”记者采访了他的几十名同事、学生、茶商,在问到刘仲华与茶的关系时,几乎所有人都这样回答。
对35年前考入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这件事,刘仲华说是个意外,“我真的都快哭了”。当时被人看好是“北大清华苗子”的他,拿到成绩单的时候脑袋都懵了,他不情不愿地填了个湖南农业大学果树专业,可没想到最后被录到的是茶学专业。“两片叶子还要设个专业?”此前从未喝过茶的他不解。
从16岁进校第一次听到“茶学”两个字,他便一天都没离开过茶,“把自己当成小白鼠了,试一次喝一次,甚至搞到醉茶”。他上课、指导研究生发论文、指导茶企,主编或参编关于茶的专著12部,发表关于茶的学术论文40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0多个,还两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凡是世界生产茶、研究利用消费茶领先的地方,就有他的足迹。大家都佩服他超人的精力,他几乎每天都是凌晨两点才睡觉。“这算什么,他经常通宵熬夜。”学生们“控诉”,经常是所有人累趴下了,他还精神抖擞。有次搞项目材料,他居然是从晚上8点搞到第二天下午5点,也不知他哪来那么好的精力。
他提出“黑茶是21世纪人类健康新希望”,如何证实这个论断?他和团队一次次往返茶企和实验室之间,“神秘千两茶,神奇养生功”“科学解密茯茶的保健养生功效”等一系列专业且通俗的科普文章、实验报告相继诞生。2005年11月,他联合湖南茶业集团,邀请日本34位对安化黑茶有了解的人士,包括茶科学者、企业家、消费者,在湖南农业大学举行了中日茯茶与健康国际学术研讨会,刘仲华亲自领着日本代表团到黑茶销售大省新疆实地考察。“中国十大寿星有5位是新疆人,日本人当时大吃一惊。” 刘仲华说,从此日本对黑茶的认知度与接受度迅速提高。
2014年,益阳市人民政府组团到哈萨克斯坦等国宣传推广黑茶,邀请他作为代表团专家去讲学,他欣然答应。“这样的事太多了。”因黑茶和他结缘的益阳市副市长谢寿保说。一次,台湾来了30多家媒体到益阳考察安化黑茶,当时刘仲华刚从加拿大回来,受益阳市政府之请,他连夜自己开车赶到安化。2012年9月22日,安化举行黑茶文化节,当时刘仲华因脑血管瘤正住院治疗,他不顾医生反对,赶着出院,颠簸几个小时到大会现场组织中国黑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他这个人,就是为茶而生,为科学而生。因为,茶在召唤着他。
因茶致富
“我只包了两个山头的野生茶,千把万元产值吧。”开车的杨师傅不经意的一句话,把我们吓一大跳。他说他一年只做半年事,专做“千两茶”,就是像大炮筒子的那种黑茶,一支12800元,供不应求。
在安化,像杨师傅这样的百万元、千万元户,数不胜数。华莱生物公司2009年成立时只是销售黑茶,后来刘仲华团队进驻安化后,创始人陈社强果断转向,建基地、办茶厂。“今年上缴茶叶税收保底1.5个亿。”站在现代化的厂房里,副总经理曾卫军介绍,“5条生产线,世界一流的黑茶自动化生产线,都是刘仲华带领团队帮我们一起设计的,里面融入了刘老师的3个国家发明专利。”
安化是国家级贫困县。“安化黑茶真正实现了产业精准扶贫。”县委书记熊哲文说,黑茶产业近三年增加农民就业岗位50000多个,带动农民户均年增收10000多元;借着“安化黑茶”这块金字招牌,县里建起了古茶市、中国黑茶博物馆、中国黑茶大市场、中国黑茶产业园等,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2016年,安化县的茶叶产业综合规模突破120亿元,仅茶业旅游的综合收入就超过了10个亿。(中国教育报记者 李伦娥 通讯员 吕志 李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