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红茶销外洋
祁门,隶属安徽省黄山市。祁门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十分繁盛的茶市,是"中国红茶之乡"。祁门红茶很早就通过汉口茶港畅销于俄国,1916年《协和报》曾刊登有《汉口茶业状况》,这篇文章里提到:“汉口茶业向分两湖市与祁门市其货多,其销外洋而销于俄国者最多。” 1900年《湖北商务报》[第38期]刊登有的《祁门茶事》也记载:“祁门地方向以红茶为生意之大宗,然专售予俄人,他国人绝少过问者,近年以来,已频亏市。今年俄廷议定,红茶入口每箱加收税银八两,以为渐去客茶之际,汉口俄商因议收红茶时,每箱减价八两以为抵制,而该地又适以促办积谷款无可出。大吏议将红茶每斤加税两文,以为积谷之费,若然则红茶成本愈大,出价愈微,此项生意将来恐将自废矣。” 清末民初,羊楼洞、义宁等著名茶区都有了官办的茶业试验场,祁门也不例外。1918年《安徽实业杂志》[第13期]刊登有《最近祁门茶务之消息》就提到祁门茶业试验场场长陆澄溪与俄国、美国外交官交往的一些细节:“祁门茶业试验场场长陆澄溪君自三年前奉农商部委任创办是事以来,本十数年之经验,中外之学理,殚精竭力,声誉最隆,故旧岁驻汉俄总领事贝勒成阔君曾不惮道阻,至场参观,欣其美倍,自愿为一部分国外贸易之赞助者。兹美国华盛顿度支部监督茶务专员密组尔君复函该场长曰:仅数月前曾旅行贵国,惜无暇赴尊处茶业场观光,至以为憾,第至汉口时恰值茶季将过,计达祁门已不及一观矣,闻贵场制茶发酵较久,且温度亦较低,足见制之精良”。至于祁门红茶是通过什么路线运到汉口的,1923年安徽省祁门茶业改良场的茶专家潘忠义、傅宏镇,在《实业杂志》[第3卷,第9期]发表的《调查秋浦祁门茶务报告》中也有记述:“秋祁红茶,于地势上以至江西为最便,故多经九江以集汉口。查祁门系用小船运至江西之饶州,出饶州改装大船,用小轮拖至九江,再用江轮装运口。”文中提到的“秋浦”即现在的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
江西宁州茶事
宁州,为现在的江西省修水县,1929年《钱业月报》第9卷,第5期上刊登的《赣建设厅设立修水茶务局:挽回甯茶声誉》中明示:“修水即古之宁州,原为产茶名区,从前不仅有声中国,即在国际市场也占有重要地位。” 宁州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是羊楼洞茶区与宁红茶区的交叉部。1904年 《东方杂志》第1期《交通:署江西义宁州州同请设电报禀》记载:“义宁县地方距省城三百六十里,西州与两湖属县浏阳、平江、通城、崇阳、兴国州等处接壤,四通八达,为衍繁要区文牍往返,动稽时日役者苦之,即就商务而论,此间出产除零散百货不计外,茶市一项久为外洋绝称,每年中外各商来宁设庄收茶……。” “宁州距九江口岸陆路三百六十里,而茶商专足报信往返至捷亦需七日,货价涨落瞬息万变,地方商绅们纷纷提出,要想茶务得到转机,必须由宁城设电报,接通九江讯息灵便,不仅仅商务大有起色,且于地方行政事务也得到很多实惠。况宁州素产杉木,需用电杆就近办,用费也不是很多,电报局的开支每年也不超过千元,九江、汉口往来商报三等居多,如果在宁州设立电报局,电报收入必定旺。”《署江西义宁州州同请设电报禀》中,短短一段文字,把开办电报局的意义、收支等情况分析得清清楚楚。宁州出产的茶种类繁多,重点突出,红茶占据七成份额。“查宣统元年,分该州共产红茶三万九千三百八十八担,花香茶一万四千八百六十五担,茶梗四千三百一十五担,毛茶三千五百九十二担,珠子茶一百四十三担。”(据1910年《广东劝业报》第115期《义宁州丝茶产数》)。1910年,江西省为了进一步改良茶品种,提升红茶品质和产量,特在义宁州设立了改良茶业公司,并附设茶务讲习所。
民国时期修水茶园(1936年《江西省农业院院务报告》第3期)
湖北五峰:宜红茶的发源地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隶属湖北省宜昌市。1914年因与福建省长乐县同名,取县址傍五峰山更名为五峰县。据记载,宜昌红茶问世于19世纪中叶,至今有百余年历史。清道光年间,由广东商人钧大福在五峰渔洋关传授红茶采制技术,设庄收购精制红茶,运往汉口再转出口。所以,五峰是宜红茶的主要发源地和集散地。1876年,宜昌之所属长乐县一带,“如渔阳关等处均有开办茶庄生意,颇行畅旺”。湖北巡抚衙门为了理顺茶务,抽收茶厘,专门发布《总办湖北通省牙厘总局示》(1876年第394期《万国公报》大清国事),要求“应由宜昌局仿照羊楼洞茶章,办理一体抽厘,籍济饷需,并在经过沙市局,由该商报明查验,如核对厘局完厘数目相符,即予放行,不再重复抽厘,用示体恤且恐该商携带银钱长途不便,拟令在汉镇局一体完缴预照,以昭简便。” 据1933年《革命与战斗》第2卷第1期《渔阳关鸟瞰》:“渔地为五峰唯一商区,主要贸易为红茶商店,共计四家,资本小者为二三万元,多者十余万元。”由此可见,民国中期各地茶市衰败,渔阳关仍维系有茶叶生产和贸易。
安徽六安茶考
六安茶品类繁多,其有蕊尖、贡尖(皇尖)、客尖、细连枝、白茶等多种。1903年《商务报(北京)》第1期载:“皖省产茶以六安为最,茶分红绿二色,红者,由茶商运至汉口销售洋庄,出洋之茶,安徽占十分之二。”1919年《银行周报》[第3卷,第13期]上也有茶商赴六安收茶的记载:“各埠金融及商况:周口(四月十二日通信):周口日来因届清明节,茶商运现赴六安州购茶,故洋厘略有升涨。”关于六安茶的由来,1938年《南强》第13期刊登的《六安茶考》记载非常清楚:“霍山,又名皖山,以远近山势,皆潜伏于其下,故又名潜山,山之最高峰,突出峭拔如柱,高四千两百尺,名曰天柱,俗遂又称之为天柱山,自汉武帝移岳神于此,始名霍山,绵亘千余里,周围八百里皆为产茶之区,昔以隶属于六安州,故称所产之茶,曰六安茶。”《六安茶考》还记载:“在昔日专制时代,例于四月八日进贡之后,乃敢发卖,由诸茶商,公开品评议价,然后办运,清季以销售俄罗斯为最多。”这说明六安瓜片曾是著名贡茶,在某个时期,清明前的六安茶,只能朝廷享用。只等清明之后的茶,才能公开对外运销。
民国时期手工制造六安瓜片(1937年《浙江省建设月刊》第10卷,第8期)【作者:冯晓光,资料来源:万里茶道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