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茶产销形势分析与后期发展建议
发布时间 2017-08-17 浏览 5254 次
60.86%、7.95%、1.02%。乌龙茶和红毛茶均价分别为142元/公斤、99元/公斤,分别同比上升13.86%、7.20%。普洱成品茶均价达到64元/公斤,同比下降 10.34%。143个示范县干茶最高价的算术平均值为4167元/公斤,约同比增长10%;其中15%的产区最高价格下降,平均降幅达15%,40%的产区最高价有所上浮。干茶最低价格平均值为79元/公斤,同比下降8.74%。

全国茶叶生产物质投入成本平均涨幅为3.61%,其中51.05%的地区有不同程度的上涨,46.85%的茶区保持不变。全国采工平均工价为116.9元每天,同比增长4.94%,继续呈现刚性增长态势。调研地区近几年采工工价如图1所示,年均增幅达7.63%。


4、市场销售逐步回暖,产业信心开始恢复

调研发现,2017年茶叶销量和销售速度都呈现明显好转态势,说明市场销售形势有所回暖。与2016年相比,销量下滑地区数量大幅减少,销量上升地区数量有所增加。今年54%的产区销量上升,平均增幅约为9.23%,39%的产区销量与去年持平,仅7%的主产县销量下滑,且降幅在10%以内。在销售速度上,40%的产区与去年持平,8%的地区减缓,52%的地区加快,速度上升地区数量较去年增加32个百分点。相较去年,高档茶销售下滑地区数量也继续减少,且降幅较去年下降7个百分点。18%的产区高档茶销量下滑,平均降幅约为9.05%;34%的地区高档茶销量上升,平均增长7.43%;近50%的产区高档茶销量基本与去年持平。从主管部门的反应来看,今年茶叶产区对于后期市场的信心有明显的恢复。样本区平均市场信心值为3.5,较去年的3.2有所提升(信心值为对后期市场信心选项最低、较低、一般、较高、最高,分别赋值1、2、3、4、5),预示产业发展信心开始恢复。


图2 2016年与2017年茶区市场信心对比图

结论与建议:

上述分析表明,2017年全国春茶生产保持了近年来的发展惯性,生产规模继续扩张。政策与市场双重调节下,生产面积的扩张速度开始放缓,各地开始更加注重产业发展质量的提高与模式的创新。在投产面积的支撑下,春茶总产量仍继续增长,同时发展经济效益相对改善。茶类结构调整方面,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绿茶、乌龙茶平稳发展,其他茶类则高速增长,特别是红茶黑茶白茶等茶类表现特别抢眼。由于茶叶生产方式限制,茶叶生产成本继续刚性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春茶价格继续攀升。同时市场供过于求的风险压力较往年开始有所改善,市场销售逐步回暖,产业信心开始恢复。


预计后期市场需求仍会平稳发展,各地主管部门与经营主体要抓住机遇,把握趋势,做好如下工作:一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继续抓好产业发展质量,推进当地种植区域优化调整,做专做强。二是继续抓好品牌公共营销,下半年要继续以几个关键节庆日为节点,结合本区域品牌特色开展精准化营销活动。三是继续进行发展模式创新,用更加包容的心态鼓励各种经营模式的探索与尝试,鼓励企业结合市场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结合本地资源禀赋探索三产融合模式,跳出三产融合即茶旅一体发展的思维怪圈。四是继续扶持与开展流通渠道创新,对产地批发市场进行提档升级,扶持龙头企业进行品牌旗舰形象店与零售系统升级改造,构建新型终端零售体系。(此文摘选自《中国茶叶》2017第7期——《2017年春茶产销形势分析与后期发展建议》 第一作者:陈富桥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转载自:中国茶叶学会)

1  2  3  4  5  6  7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