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李桥黑茶征文作品:回忆与感受
发布时间 2011-06-30 浏览 5750 次
过一段,那种童心美感,真是无与仳比。我常看父亲摆弄茶,他把茶烤得热热的,搞得碎碎的,用牛皮纸包的好好的,不是放在柜里,就是架在高处,有时回来还看看,生怕我们姊妹给她弄撒弄脏。因此,在幼小的心灵中,我对这种茶就有深刻印记:它确像块青砖,正面光滑,背面略粗,棱角整齐,压印清晰。那时,我以为茶就这么一种长大后才知道茶的类型很多,品种就更多了,少说也有上千。

父亲喝茶,往往是在干农活的半前晌或半后晌小息时喝。沏泡的茶头两杯不喝,又归了回去,说均匀一下。一壶茶浸泡过三、四次色就淡了。父亲告诉我,茶讲究高冲低斟,高冲梗易翻动、叶易舒展、色易溢出,低斟能保持温度和味道。一年四季不论干活不干活,来客不来客,一天这两顿茶是少不了的,来客和客人喝,不来客就自斟自饮,有时候额吉(母亲)也喝几碗。

长大成人参加工作,我承接了这种习俗。其他茶偶尔喝一点,唯独喜欢沏壶喝杯粗枝大叶的砖茶。工作四十年,单位调动六、七次,办公室更换十多个,不变的是茶几上那桶砖茶,即使外出也是相伴天涯。喝它四十年,越来越离不开,尤其是退休后。几十年的品验告诉我,“川”牌青砖茶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造血系统以及血管系统确有益处。这可能是因为它含有茶碱、弱酸、咖啡因、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多种氨基酸的原因。难怪,我的三个大爷八十好几才离世,奶奶九十五才走,这在当时农村条件下实属不易。父亲虽然不到七十离我们而去,元凶是“文革”中蒙冤致残。母亲今年八十七岁,受过大苦大累,身体依然硬朗,老人家一辈子就爱喝口大碗砖茶。

退下来居家养生,对茶的缘似乎就更浓。人们对养生常有两种说法,一为动养,二为静养。动养重在养生,静养重在养心。我以为贵在二者结合,养心胜养身。而用茶来调理、滋润不失为是种好方法。你看,早晨喝饱奶茶,走步活动自如有力;午后喝碗清茶,心宁气顺。不正是说明它们间的辨证关系吗?我还感到,喝茶是种休闲,更是种文化。作为休闲,它具有消遣性;作为文化,它具有深邃性。无论作为休闲还是文化,喝茶应该是老年人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这不是因为老年人有更多空闲时间,而是因为老年人比年青人更加需要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所以,养生最重要归结到养神上来。养神对老年人来说是个“圣物”,“知足”才能“知福”。世上虽无长生不老药,但延年益寿的武器还是有的,用茶来催生便是其中之一。

人们说,饮茶是杯美酒,吸烟是剂毒药。这样比喻不过分。但我们应当记住,世间上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不会十全十美,一路飘红。饮浓茶就不好,隔夜茶、泡久的茶也不好,睡前饮茶会失眠。生活不妨用哲学来驾驭和指导,适度、适量、适时空,学会感受,自由妙境。说到此,想给茶厂提两点意见:其一,个别茶块中夹带有柴草毛土等杂物,给人以不洁不净不嫌;其二,有的茶块茶汁不易泡出,色味不够纯正,给人以假冒之疑。

午休刚起,我又习惯性地在老地方阳台上沏茶喝茶。初冬,大儿子从京城马莲道买了块茶捎回家,说是“放心茶”;仲冬,小儿子又让同事捎回块给他奶奶喝的茶,说是“标准茶”。其实是两个俗称,一个品牌,都是鉴定后出厂的。他们在外有时也喝砖茶,只是没有我“上瘾”。值此,可喜可贺赵李桥茶厂,终于经过攻关研制出符合国家含氟标准的放心茶。衷心感谢茶厂对情迷“川”牌青砖茶者的关爱。它的问世,必将在内蒙古草原上大放异彩,愿草原城镇、农村、牧区更多的老中青朋友加入到喝青砖茶的行列中来吧。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