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饮食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国内茶叶消费市场已日趋多元化,“红茶热”悄然兴起。红茶因其特殊的加工工艺而产生的独特保健功效,得到越来越多追求健康的消费者的垂青;同时,作为时尚与品位的象征,红茶的品饮对城市白领、新生代等时尚一族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2010年红茶内销市场需求强劲,红茶消费量几近5.4万吨,加之商家的热推,国内近期红茶市场仍处于“求大于供”的不平衡状态,尤其是高档红茶,市场供不应求。由于红茶复兴不久,量产有限,因此很多红茶在当地即被消化,造成全国大部分市场销售的红茶品种比较单一,主要以正山小种、坦洋工夫、滇红为主,川红、祁红、宜兴红茶、信阳红等局部区域也有销售。在销售渠道方面,茶叶销售的主要渠道是批发市场、品牌专卖店、商超专柜,目前仍处于建设当中,也阻碍了红茶是市场的拓展。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也有一定数量的红茶正在通过网络渠道完成销售。在品牌方面,由于目前红茶行业集中度不高,产量不多,质量不稳,制约了红茶产销规模的扩大,国内尚未形成强势品牌。
红茶的内销价格和出口价格存在较大差异。据统计,2010年中国红茶出口均价为2.18美元/公斤,折合人民币7.3元/斤,而同期福建红茶“金骏眉”的价格却高达上万元一斤。价格悬殊的原因主要与红茶的加工工艺有关--目前内销市场基本以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为主,原料主要采用茶叶芽头,采集与生产成本较高。
价格是决定市场走向的重要因素。我们注意到,目前热销的个别小种红茶品种产品卖价畸高,商业炒作迹象明显,市场投机气氛浓重,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现象开始凸显,扰乱了红茶市场秩序,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与利益。
为了贯彻党的强农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实现农民增收,全国各主要红茶产地政府积极开展宣导工作。传统红茶产区在深挖历史文化底蕴,力促产业发展的同时,注重“请进来”--引进和创新加工工艺,“走出去”--推广红茶产品和红茶文化。
最近几年,各地大力发展的茶园已经开始投产,部分茶园也已进入生产高峰期,加上气候转暖,茶叶生产趋于正常,茶叶产量的快速上升将导致茶叶原料价格进一步降低。中低档红茶可以使用夏秋茶作为原料。
由于红茶的热销使市场预期被一致看好,尤其是在可观的经济效益刺激下,全国各产茶区纷纷“绿改红”。2011年,红茶总体产量将继续出现快速上升趋势。此外,社会资本将大量进入茶叶行业,一方面壮大了企业的资本实力,提高了加工水平,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产品规划、营销方式,一方面也必将对提高产能起到极大的助推,因此后期所引发的终端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
2011年,由于受低温气候影响,大多数产区茶园开采延迟,导致春茶生产时间缩短,春茶产量减少,同时云南、安徽等主要红茶产区又受干旱影响,产量也有不同程度下降。预计春季红茶产量下降10%左右,但价格上涨比较明显,尤其是春季也是高档红茶生产的主要季节,2011年红茶春季价格预计上涨幅度在20%左右。
但是谷雨过后,各地茶叶开始大批量上市,茶叶原料价格已开始大幅度下降,部分产区甚至已经低于去年同期水平。由于红茶的热销使市场预期被一致看好,尤其是在可观的经济效益刺激下,全国各产茶区纷纷“绿改红”。
预计2011年,红茶总体产量将继续出现快速上升趋势。此外,社会资本将大量进入茶叶行业,一方面壮大了企业的资本实力,提高了加工水平,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产品规划、营销方式,一方面也必将对提高产能起到极大的助推,因此后期所引发的终端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历口牌祁门红茶(一杯看茶闻)
红茶的内销价格和出口价格存在较大差异。据统计,2010年中国红茶出口均价为2.18美元/公斤,折合人民币7.3元/斤,而同期福建红茶“金骏眉”的价格却高达上万元一斤。价格悬殊的原因主要与红茶的加工工艺有关--目前内销市场基本以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为主,原料主要采用茶叶芽头,采集与生产成本较高。
成本的悬殊真的有这么大吗?还是内地茶叶品牌各自炒作的现象。出口的均价是7.3元一斤,而且内销红茶的价格呈现这么高的价格,难道国人是太有钱了,还是国外根本不就喝好茶呢?什么时候中国茶叶企业能整出内销7.3元一斤,外销红茶上万一斤,那中国茶农岂能不富有呢?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一篇帖子大体报道是中国游客到境外买中国产的茶叶,不知道是中国茶客的悲哀还是中国茶企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