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对砖茶的厚爱可谓由来已久,我想这与草原上特有的气候环境有关。试想在寒冷的冬天,坐在自家的热炕头上喝上几碗热气腾腾的奶茶那该是何等的舒服和惬意啊!难怪草原上的牧民一年四季从早到晚都离不开奶茶。有时候一顿茶可以整整喝上大半天,牧民们走亲访友带的最多的礼品是白酒和砖茶。而在商品匮乏的文革时期能够拿出一块上好的砖茶送给亲友已是十分贵重的礼品了。即使到了物资丰富的今天,每逢给老人祝寿或是儿女婚嫁的宴席东家给每位来宾返还的回礼除一条必不可少的哈达必有一瓶白酒或一块砖茶。而砖茶被认为是较珍贵的礼物。说奶茶是蒙古族一刻也离不开的饮品绝不是故意夸张。笔者亲历过单位的蒙古族朋友一起旅游时不厌其烦的要带上一小块砖茶和奶粉,以便随时自制奶茶。上点年纪的老人经常说一天不喝奶茶就感觉头疼,全身无力。长期饮用已经成为习惯,真可谓:“宁可一日无菜,不可一日无茶”。茶也融入了草原人民的文化生活。在欢乐的酒席宴会上每当达到高潮时必有祝酒歌唱起:“金杯,银杯斟满酒,双手举过头,炒米、奶茶、手把肉,今天喝个够”。流行很广的《草原恋》其中唱到:“无论我走到哪里,总能闻得到奶茶的飘香”。据说当年在锡林郭勒盟下过乡的北京知青大多仍保留着喝奶茶的习惯,有的还在北京开了蒙餐特色茶馆。锡林郭勒盟民族歌舞团根据草原人民的实际生活场景所创作的《捣茶舞》,曾获得全国舞蹈比赛的二等奖。捣茶是蒙古族生活的一个场面,过去生活在牧区的牧民都习惯把砖茶弄成小块再放到特制的捣茶罐中(石制或木制)将砖茶捣成末状,然后才用来熬制奶茶,据说这样制作出的奶茶更加醇香可口,茶味悠长。捣茶是传统制作奶茶必不可少的工序。今天人们大都不再捣茶,图省事将茶叶直接放入一个纱布口袋内入锅熬茶。熬出的茶汤经过反复扬汤。据蒙古族朋友讲这种扬汤止沸般动作需一百下。兑制出的奶茶口味更好,究竟是什么原理本人也说不清,总之我经常看到正宗的蒙餐奶茶制作时反复的用长把铜勺扬茶。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我不解为什么产自湖北鄂南山区的砖茶竟演变成了内蒙古大草原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呢?这也许是上天赐给草原人们的一种圣物,他更是祖国大家庭各民族和睦相处的象征。产地与消费地一南一北相隔千山万水。古老的赵李桥上不只推过了多少辆满载“川”字牌砖茶的独轮木车。那吱呀的木轮声承载着150多年制茶人的历史。那一块块经过几十道工序而制成的“川”字砖茶,辗转最终驮上了草原古老商道上的驼背,伴随着叮咚的驼铃声走向草原深处的蒙古包。一个半世纪过去了,今天人们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生活的习惯有时被简化了。有些变化为人们所措手不及,但始终不变的是草原人民对“川”字牌砖茶特有的情结。这种情结会在赵李桥茶厂的制茶人和草原人们的共同厚爱下更加紧密、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