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茶叶流通体制改革后,产、销企业在原中国茶叶产供销集团的组织下,集中在一起,展示产品,签订购销合同——这是早期“茶博会”的萌芽。随着茶经济的发展,茶叶博览会数量、内容和形式逐渐多样化起来,对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目前,茶博会主要由产品展销、名茶评比、高峰论坛、茶艺比赛、茶旅游等项目组成。原中国茶叶产供销集团董事长于观亭总结说,前三项主要是封闭性活动,而开放性的活动还在逐渐完善和扩展中。开发更多开放性的活动,是茶博会的发展趋势。
茶博会虽然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开办的数量却持续不降反增。于观亭说,“中国茶叶产大于销,这是深层次的原因。生产企业急于寻找新买家,在找不到更好的产销衔接渠道和营销模式前,茶博会现象不会有大的改变。”
建议行政机关淡出
茶叶参与的博览会,不可谓不多。除了专业的茶叶博览会,还有食品博览会、农产品博览会、土特产博览会乃至区域产品博览会等等。
某茶叶协会秘书长表示,对茶叶协会和生产企业来说,收到政府印发的邀请函,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农业局、商务局、农办、旅游局、商标局、人民政府等,都或多或少参与展位招商工作。不同部门各管一块,一级一级开会,组织座谈会,号召企业参展,有些部门甚至为企业提供部分费用。
其实,地方政府也有口难言。不少展会打着“公办”的名义,以公对公的省际公函,省与省对接,展开政府攻关。然后,各市县职能单位会陆续收到来自农业厅、商务厅等厅级单位下达的“参展指标”。
某茶叶协会会长说, “地方政府参展要有所选择、统筹兼顾,不要临场抱佛脚,草草参展,匆匆收场。茶乡政府应整合行政资源,杜绝部门分割,在年初就确定参展会议,将‘号召参展权’集中起来。”茶博会的主办地政府,要加强自律,切忌硬指标操作,从会务主办事务中脱离出来,真正让市场主宰,让茶博会走向市场化。
不做没主题的大卖场
拥有食品营销和广告策划丰富经验的王克祥先生,参加了多次茶博会后,最大的感觉就是“有开幕没闭幕,主题不突出,像个大卖场,茶博会需要向汽车博览会等发达的行业博览会好好学习。”
虽然每次茶博会都会罗列一些主题,但是主题不突出,政府、企业对主题的烘托不够,让主题流落为一个空洞的口号,没有在展览产品中体现出来。王克祥认为,在销售烘托和茶业走势方面,参展企业没有紧扣主办方的展览主题。以刚刚结束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为例,主办方确定了一个红茶区的主题——‘东方·红’,但是,参展企业明显对主题烘托不够。巡视全馆,在展位设计和展品筛选方面,大概只有四川醒世茶业着意烘托了‘东方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