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小茶叶变成大品牌
下一主题:中国茶产业要打造优势
领导热情洋溢地致辞,兴高采烈地剪彩,前呼后拥地巡视……热闹喧嚣的一个上午过去后,留给参展商的,是空旷的大厅,稀落的观众,还有丝丝的抱怨。这就是国内不少茶博会的状况。
某茶叶协会会长说,从每年3月底开始,一直到12月,基本上每个月都有一次以上的展览会,颇有点“不胜其扰”。来自茶乡的某茶企代表欲言又止,“参加茶博会没什么效果,只是我们不得不来。” 一些前来参观的茶人表示,没什么新意,跟去年差不多。 某茶博会组委会的工作人员也有苦难言,“招展越来越难,盈利越来越低,再这样下去,就会被茶乡政府和企业视为不得人心的骚扰了。可是,连续举办了多年,就这样放弃,也实在有点可惜。”
曾经风光无限的茶博会,如今沦为“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出路何在?
探觅根源:产销格局是主因
茶博会萌芽于国家茶叶流通体制的改革,是改革开放催生的“新事物”,逐步成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