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通史》(陈橼编著)称:唐末宋初福建茶区的形成,建州茶叶可能是从渐江的台州、到处州的庆元传入政和,经松溪再传到建瓯。与宋元时期著名的建安“北苑贡茶有着很深 的历史渊源。古时政和县东平、高宅、长城、东衢、感化五里是“北苑贡茶”产地之一。民间相传、宋微宗政和五年(1115年),是因为政和在宋朝时期盛产名贵的银针茶叶(白茶之一),微宗政和年间,银针选作贡茶,喜动龙颜,微宗皇上 将政和年号赐作县名,关棣县隧改名为政和县。政和茶叶至明朝已有了大量的发展。
明永乐三年(1405年)政邑县令黄裳编纂的首部《政和县志》,收集有郭斯游白云精舍诗句:“稚童烹茶敲石火,林僧剖竹引岩泉”。白云精舍筑在今城关熊山麓,可见其时城关一带已产茶叶。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知县车鸣时作县志序云:“政延绵数百里,山川险谷,民罕十连之聚,然西南十分之九不尽宜于五谷,勤于事事,亦足自赡。上播茶粟,下植麻苧,其他木竹菇笋之饶,唯地所殷”。可知茶叶已成为山区人民经济生活的重要来源。嫁女歌谣:不慕官宦只询茶叶银针清朝是政和县茶叶发展的昌盛时期。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政邑知县蒋周南有《咏茶》诗一首,述事甚详:“丛丛佳茗被岩阿,细雨抽芽簇实柯;谁信芳根枯北苑?别饶灵草产东和。上春分焙工微拙,小市盈框贩去多;列肆武夷山下卖,楚材晋用怅如何。”(注:政和别号东和)。这首诗使我们了解到清初政和县产茶的盛况,连著名的北苑产区比之都要黯然失色。茶季到了,茶工雇佣一空,可能当时政和县山区无茶行、茶庄的设置,一框框的茶叶被茶贩运到武夷山市出售,名茶流失,使这位县太爷不禁生出无限感叹!
迄至清咸丰年间(1851年)政和始有茶叶加工场所。《茶叶通史》载:“咸丰年间,福建政和有一百多家制茶厂,雇佣工人多至千计;同治年间,有数十家私营制茶厂,出茶多至万余箱”。特别是光绪五年(1879年),铁山村发现政和大白茶(一说在咸丰年间发现)并得以大量繁殖推广,勤劳智慧的政和人民利用政和大白茶为原料,制作的各色名茶相继问世,品质大幅度提高,声名鹊起。为政和茶叶发展增加了强大的发展后劲。陈橼专著《福建政和之茶叶》(1943年)述:“政和茶叶种类繁多,其最著者首推工夫与银针,前者远销俄美,后者远销德国;次为白毛猴及莲心专销安南(即越南)及汕头一带;再次为销售香港、广州之白牡丹,美国之小钟,每年总值以百万元计,实为政和经济之命脉”。
民间流传:”嫁女不慕官宦家,只询茶叶与银针“可见政和白茶源远流长,白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作为福建首创茶种,近年得到很大的发展,福建省白茶占全国产量的90%,政和县白茶又占福建省产量的70%,政和堪称为全国著名的“白茶之乡”。白茶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