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介绍说,“白牡丹”是外销白荼中的拳头产品,主要销往香港地区,其次为东南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国家,甚至还远销欧美一带,内地销售市场很难见到这个品种。在推介茶中仙子“白牡丹”时,当地老百姓常常用了地道的一句中国俗语一“墙内开花墙外香”。 在谈到白茶种类时,张老说他早在1963年就在《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中提出:“白茶依其不同的茶树品种和采摘标准可分为如下几种:凡采冉大白茶茶树者称大白,采自水仙茶树者称水仙白.采自菜茶茶树者称小白。在大白茶茶树只采一芽者,其制成品色自如银,条形似针,称银针(亦称白毫银针)。在大白茶或水仙茶树采一芽二、三叶者,其制成品称白牡丹。小白的制成品称贡眉、寿眉。”
白茶的贸易历史,银针在光绪16年(1891年)已有外销,1912—1916年,政和、福鼎两县每年各产出1000余担.福建省茶叶学会会妊冯廷全接着补充说,这些年福建省白茶产量在2000吨以上,占全国总产量90%以上,其中政和县白茶产量约占全省产量的70%。目前,福建省白茶绝大部分为外销产品。百花从中最鲜艳言谈叙旧之间,公司张总经理奉上精制的“白牡丹”,供各位赏玩。外包装、内包装、拆了一层义一层,之后才露出薄薄的铝箔袋。从包装上看,这“白牡丹”娇贵得很,与“茶中仙子”之誉,十分般配。
我急不可待地寻来剪刀,剪开箔袋一角,凑上鼻子嗅嗅,奇怪,居然了无味道。再仔细瞧瞧,发觉这所谓的茶中仙子“白牡丹”,模样一点也不耐看:条索粗壮,白里泛黄,再闻,仍淡而无味,较之“绿叶红镶边”的安溪铁观音,还有绿罩半泛鹅黄的绿茶,直觉得这“白牡丹”与“茶中仙子”的雅号相去甚远。如此佳茗,未曾泡饮,就已先叫人想人“非非”。虽谈不大失所望,至少也叫人丛生疑窦:“白牡丹”之“白”,是不是“平白无味”’? 张总经理似乎看出我辈心头之疑,不动声色地吩咐工作人员一一奉荼。但见玻璃杯里,汤水晶亮,色泽橙黄,温润如玉。轻轻一咂,醇爽之味,淡淡兮久而愈美;清甜之香,寂寂兮静而转幽。不知不觉间,满口雅逸,身心双清,神骨俱爽,恰恰如禅语所云:不知今生何世?
张总经理说,政和的“自牡丹”,产自政和东平高山区,采用珍稀白茶之细芽嫩叶干制而成,每6000个细芽嫩叶仅制500克成品茶,产量少而叉少.故人称“荼瑞”,又誉称“茶中仙子”。经测定,“白牡丹”的氨基酸含量比普通茶叶高出一倍,而茶多酚则比普通茶叶低一半,因而有别于其它茶叶种类的品质,独具一格。 品完头泡,再冲水,先闻淡淡毫香,方现毫心与嫩叶相连,绿面白底透着银光,自得透明,向得纯粹,叫人想起鼓山顶的清泉水,九寨沟的陈年雪。白茶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