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身筒:当木拍均匀有力地拍打泥条时,上下两端因压缩而增厚,从而使形体更符合陶瓷的力学。另一方面拍打时的震动也使得泥的颗粒作了微妙的改变,细小的颗粒泛出表面,逐渐形成有的断面结构,为壶体表面所谓“包浆”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篦身筒:拍打完成的壶身要用“篦子”,一种利用竹子内部的弧度经加工后以符合壶身的仰的
工具,“篦身筒”的过程是对壶身产生均匀的挤压,去除高低不平使形体匀整。而实际上通过此工序能使胎体的致密度提高,因挤压而使粗颗粒进入里层,而细小的颗粒更加浮出表面并且得到固定。好的篦身筒工艺并不是轻轻一套带过,更不是模具挡坯干脆省去篦身筒的工艺由模子一次挡出形体,因而不能达到或根本忽略了改变坯体断面颗粒的有机结构的目的,进而不利于冲泡时的发茶效果。
明针工:所谓“明针”是以水牛角制成的薄片,用它来压光坯体的工具是整个工艺的最后一道工
序,又称“了坯”,明针功夫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壶体表面“包浆”膜的形成,它的使用有:
l、“刨光”将表面的高低不平之处刨平;
2、“压光”利用其刃口的平面压紧泥的颗粒,使之更为紧密。
3、“磨光”利用明针的柔韧、光滑打磨坯体,最后达到如镜面般的光亮。明针的使用可以使紫砂壶坯体的有机结构最后固定下来。机械或模具成型的壶体则为了省去此道序往往在原料中加入低熔点的玻璃相物质,以便在烧成后同样达到光洁的效果,这样实际上和手工的成型所产生的泥颗粒的结构是完全不同的,从而大大地破坏了胎体的透气性。影响到热的传导,不利于发茶。
上述简略的几点描述,仅仅是紫砂工艺的一个小小的部分,从中可以看出,真正传统的紫砂工艺
除了达到成型的基本目的外,其制作的过程还包含有形成紫砂壶坯体颗粒构成改变的作用,加之紫砂泥天然的特性,经高温烧成后断面呈海绵状的开口半开口的气孔,实际上也即是形成了通常人们所说的泡茶不变味、比其他材质更适合茶的冲泡的内在的原因。我们从大量的古壶残片中发现并证实了其坯体断面的有机结构,由较粗的颗粒构成中间和里层,由极细的颗粒组成光洁、细腻的层。因此我们平常所说的紫砂壶经长期使用后之“包浆”应当理解为由传统的紫砂工艺制作所形成的壶体有机的表皮结构,加之长期在使用过程中经搓磨、磨擦所形成的典雅的光泽。这层表皮的膜,使得水分子不能从其中渗漏,而空气可以略微的流通,因此具有泡茶不易变味的功效和利于发茶的良好的热传导性。
此外紫砂陶工艺还是一门最为合理的,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的工艺,如圆器的塑造,它的形体
不是以削出的方法,而是以外部的压力使其形体规正,这样制成的形体其张力是其他的方法所不能的;在方器的制作中,由于使用较干的具有一定硬度的泥片,因此可以像建筑一样“砌”成复杂的形体。
诸多的因素相综合,和唐代的越窑青瓷、宋代的建窑天日盏一样,明清以后宜兴的紫砂也以它独
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茶人们的青睐。一方面文人们为了营造出茶事活动的文化氛围,在紫砂壶的造型设计、诗词、书画装饰、印鉴篆刻等方面全力地参与,创造出许多的成功的经典范例;另一方面宜兴的陶工们对于文人们所营造的意境心领神会,通过不断的磨砺技艺,提高自身素养,在原料、成型工艺、烧成等方面精益求精的追求。两者相互作用并最终形成了实用性、审美性两者完美统的紫砂工艺。
这是一门五百多年来为茶而生的工艺,每一道工序都是无数的陶工经验和智慧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