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失落的皇冠
发布时间 2011-09-11 浏览 6346 次
为运销中国茶叶最多的国家。1880年达到顶峰,占中国茶叶总出口的60%-70%,独步英国和欧洲茶叶市场。

  东印度公司在赚钱,但它不过是个二道贩子,最大的赢家是商品的主人,当时的大清皇朝。茶叶是当时最大的对外贸易商品。在1700年到1753年期间,仅英国商船就向清帝国输送了两千万两白银,自18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英国对华贸易迅速扩大,中国茶每年输出达1800万斤,货值占出口总额的九成以上。

  而英国商船仅拖来了棉花、洋布、钟表等少量产品,价值不抵中国商品的十分之一。

  如此巨额的贸易逆差,英国不得不以大量的白银支付。东印度公司随后想出了绝招,卖给中国鸦片以平衡贸易逆差。并要求中国开设更多的通商口岸,好让他们卖给中国人商品。鸦片战争爆发。

  一边是,英国急于把工业革命的文明成果推销给中国,但是仍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王朝显然没有消化的能力。随着英国国内工业生产能力不断强大以及靠武力取得的大量原料产地,英国完全可以去殖民地生产茶叶,成本更低。

  于是,在印度和斯里兰卡,商业的力量播下茶叶的种子,长成青枝嫩叶。英国改为大量从殖民地进口茶叶,在当地开设工厂。

  为保持其殖民地产品的销路,与之前对中国茶的青睐相反,英国对中国茶的输入采取了直接或者间接限制,中国茶叶销往英国锐减,尤其是红茶。1892年,输入中国茶叶比例降到50%,1917年降至10%,1928年,平均每年销往英国的还不足英国总输入的2%。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后,海运不便,销往英国数量更少。

  持续几百年戴在中国茶叶上的皇冠脱落了。

错过的文明

  衰落是伴随着挣扎的。

  实际上,19世纪20年代开始,茶叶出口贸易直线上升,“五口通商后,茶叶外贸口岸增多,欧美列强诸国商人纷纷在通商口岸开设洋行经营茶叶贸易,使中国茶叶出口量骤增。”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沈冬梅说。

  但外国商人在中国设立的茶厂,并没有孕育出一个近代伟大的茶叶厂商。他们带来了资本,但只是作坊式的工厂,建不了有成片茶园的茶庄。封建分散的小农经济阻碍了茶叶资本的进一步发展。

  在国际上,印度、斯里兰卡、日本的茶叶同中国茶竞争激烈。日本为了争夺中国市场,甚至专门宣扬中国制茶“不卫生”。美国1883年后多次制定茶叶法,禁止劣茶叶、着色茶输入,限制中国茶输入。之后, 英国人1890年起宣扬绿茶会喝坏人的肠胃。

  尽管,民间学者彭慕兰研究当时中英经济后得出这样的结论,18世纪中国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同时期的英国不相上下。但差异的种子埋下后,差距就只等着时间显现。

  1717年,英国金狮咖啡馆成为第一个对妇女开放的茶室,茶室成了当时单身女子会晤朋友而且不会令名誉受损的唯一场所,也是现代西方女权主义的发源地。妇女们可以在这里与启蒙思想家一起辩论妇女是否如男性一样拥有天赋的人权,以及是否可以参与议会的投票选举。

  而中国,人们喝茶还只属于开门七件事中的生活调味品。天赋人权还只存在中国翻译家的书本里。中国没有赶上当时的班车。

1  2  3  4  5  6  7  8  9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