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地用“层”来解释更容易理解。从远古到今天的32个层中,紫砂泥大致生成于第4、5层(属于泥盆纪、石炭纪、少数生成于二叠纪),这时属于古生代中后期,距今已经有3亿年左右。
沉积型矿床的成因类型,又有湖相、陆相、海陆交替三类。丁蜀紫砂泥矿床属于陆相碎屑建造沉积矿床。本区为江南古陆边缘,古生带地层颇为发育。由于地壳升降的不平衡,形成一系列内陆湖盆、水洼地,而他处坚硬的岩石风化成粘土物质后,借风力和水力搬移,一些细小的粘土粒及其他矿物移到这些地区沉积下来,形成二次粘土。颗粒重的沉在底下,颗粒轻的浮在上面。岩石中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硅、铝、铁,所以含铁量高的岩石处于岩层底部。因地质年代较长,疏松粘土经后来多世纪的覆盖层长期压实而形成坚硬、半坚硬的页岩。由于当时气候干燥炎热,铁质容易氧化,故紫砂泥中含赤铁矿(Fe2O3)成分较多。为何底槽青最受到青睐,就可以理解了。
因地壳变化,青龙山、黄龙山凸出出来,新生代、中生代地质层较薄(或没有保存下来),所以古生代地层埋藏较浅。黄龙山、青龙山表石虽都为沉积岩,但其粘土矿物成分有所差异,青龙山表石以碳酸钙的方式存在的钙质较多,而黄龙山表石含有硫的成分,故青龙山呈青灰, 黄龙山呈褐黄。但是,两山在蕴藏紫砂矿层的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构造带上是一致的,所以具有相同的紫砂矿层。不过,青龙山靠近黄龙山的一角,还可看见黄岩层。
事实上,在青龙山和黄龙山北面的交界处,就出产一种紫砂泥,因这个地方又称作本山,故在这里出产的紫砂泥就被命名为本山绿泥。本山绿泥是紫砂泥中含铁质最少的,虽然颜色既不偏红也不染紫,而是呈米黄,但是因为烧结后分子也呈双气孔结构,所以也将其归为紫砂的一种,具有和紫泥、朱泥同样的物理性能,泡茶原汁原味,而且茶水不容易变馊。
现在,黄龙山、青龙山的交界处(即本山)已经开辟为“紫砂之源”公园。其实这个地方称为“紫砂之源”多少有些名不副实,容易给人以误会,因为这里从哪方面来看都没有起源的意味,而且本山绿泥也并不是紫砂的标志泥料,况且矿源已经很难找到了。据有关资料,1984年地质勘探的结果,黄龙山、青龙山紫砂泥的远景储量为90万吨,其中青龙山下就有优质甲泥500万吨,其中可露天开采40余万吨。但现在还不知道这个“远景”到底是多远,90万吨的紫砂泥到现在还剩多少。如果按照鼎山每年出产的紫砂壶都使用黄龙山紫砂泥计算,早已经透支好几倍了。
青龙山、黄龙山旅游资源丰富,据说已经一并规划为紫砂矿遗址公园,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这里真的可以称作山青水秀(特别是青龙山),唯一的缺憾就是树少。如果在青山秀水之间再有苍松翠柏,肯定对丁蜀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