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上的马帮文化
发布时间 2011-11-30 浏览 8679 次

马帮日出而行,日落而歇,真可谓风餐露宿,走南闯北,就形成了诸多的马帮禁忌,这些禁忌是马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篇题为《茶马古道上的云南马帮》的文章中,对马帮的禁忌作了全面的总结:出行禁忌———生肖属马日严禁出行,农历腊月、六月忌出远行;方向禁忌———有俗语“春不走东,夏不走南,秋不走西,冬不走北”;行走途中,严格按马帮编队行走,么锅为整个马帮的导向,手擂大锣开道,锣声既能惊吓兽类,又能起到让对方马帮知道做好让路和调整马队行走的速度,彼此能够迅速通过;语言禁忌———马帮赶马人交谈多使用行话,例如:途中歇息称“打尖”,吃午饭称“开稍”,野外露营称“开亮”,工钱称“彩利”等等;马帮生涯中的人对一些数字、音语、词汇也十分敏感,交流中要用别的词字来代替,如“三”谐音“丧”,就用“神”字来代;“四”、“十”谐音“事故”、“蚀本”,就用“重双”和“金”字来代;老虎称之为“高鹰”,蛇被称之为“老梭”,野狼称之为“山兵”,鬼称之为“黑影”,途中若遇洪水断路则称为“开顺”,遇出殡就叫“送财神”等等不一而足,成为马帮人中人人皆晓的行话。

骡马的禁忌

忌骡马额头有白毛、马耳前倒、马背毛生旋、白蹄白尾、鼻孔朝天,忌马日役马,忌骡马夜间卧眠,忌骡马夜间嘶孔,忌在外人面前数马,忌马穿过羊群,忌马脖带草藤而归等等;衣食的禁忌--赶马人一般忌穿红色、黄色衣服,衣服款式都十分宽大,不能扣错纽扣,不能敞胸露怀,忌绑腿松散,忌跨越草帽,忌乱丢草鞋,忌乱敲碗筷、锅、灶,忌筷子直插饭食上,忌吃饭时到处乱转,忌吃饭时坐在门上或马鞍上,忌一吃好饭就卧床休息,亦不能在途中捡食食物。在吃饭时,有人来临或路过,不管是谁,都要邀请同食,既便是飞禽走兽经过,也要抛丢一些食物,寓意同食;住宿禁忌———煮饭时,不能旋转罗锅,住宿后,绝不能移动罗锅。野外露宿不能选择在江河沙地、大箐口、悬崖下。住马店不能与生人同房,忌夜间火种熄灭,忌乱放东西等等;物象禁忌———忌见果木冬日开花,忌见鹰扑兔子,忌见老鼠搬家,忌见蛇交媾、脱皮,忌见苍蝇群集不散,忌见蜂巢乱蜂,忌遇野兽奔向路的下方,忌遇鸦雀噪林,忌听黄鼠狼、野猫嘶鸣等等;清明季节见雾不出行,电闪雷鸣时忌出行等等。

马帮中常用的语音

在长期的赶马生涯中,赶马人练就了一套赶马俗语,称之为“马语”,用此“马语”通过哨声、吆喝向骡马发出指令,如仅口哨声就有解闷、喂水、吃草、压惊四种功效,在漫漫旅途中,赶马人和骡马间形成了默契、和谐的氛围。赶马人对骡马的吆喝声亦极富亲和力,时间久了,骡马一听主人的吆喝,八九明白主人的意思。马帮中通用的一般俗语有:“哇—”意思为停;“启瞿”表示走;“堵启”表示让路;“驾”表示上驮鞍;“松松”表示卸鞍;“启几”表示举蹄;“松启”表示跑;“鸟乌”表示吃草;“嘘呼”表示饮水等等。

马帮文化的特点

每一个赶马人走四方,都勇于冒险,敢于面对各种挑战,在遭遇土匪强盗和碰上各种危机之时,要临危不惧,沉着应对;在马帮生涯中,不仅劳力苦心,而且要知晓四季更替,天气变化,要能判别东南西北,要能与沿途的各族民众打交道,要懂得骡马的性情;一个赶马人在马帮中一定要服从马锅头的指挥,懂规矩,顾大局,明白事理,坚决完成自己份内的事;在货物运输和与人交往中,信誉和信用至上,从来说一不二,果断干脆,说到做到,绝无戏言;在路途中,马帮遇到困难,都要相互全力协助,不计报酬;马帮之间最忌争抢道路,争抢草场,争抢顾客、货物等。

马帮文化的商业性

马帮整日穿梭行走在大西南的山山水水间,他们日出而行,日暮而歇,由此产生了许多驿站,这些驿站,从而演变成为人流、物流的集散中心,最终演变成为市镇,如思茅、普洱、墨江、易武、大理、丽江、祥云、腾冲、保山等等都是如此形成的。在《华阳国志.南中志》里说:“永昌郡,属县八,户六万,去洛六千九百里,宁州之极西南也,有闽、濮、鸠、獠、越、裸濮、身毒之民。”形成保山如此多民族的交集,是因为保山当时是茶马古道的物流枢纽之一,由此往北可进西藏、四川、通中原,往西可达缅甸、入印度,往东可抵滇中,往南可达普洱茶的生产中心思普一带。大抵茶马古道上的市镇都如此形成和繁荣。据有关资料记载:思茅降至光绪二十二年(1897年)设思茅海关后,商业贸易呈现十分繁荣的局面,人们纷纷骡马驮运进各种商品贩卖,尔后购买转运普洱茶于各地,以获高利。据记载,当时仅思茅市场商品年营业额就达300万银元左右,这在以马帮为运载的年代已经是巨大的交易量了。 (敏塔敏吉)

1  2  3  4  5  6  7  8  9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