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帮中常用的语音
在长期的赶马生涯中,赶马人练就了一套赶马俗语,称之为“马语”,用此“马语”通过哨声、吆喝向骡马发出指令,如仅口哨声就有解闷、喂水、吃草、压惊四种功效,在漫漫旅途中,赶马人和骡马间形成了默契、和谐的氛围。赶马人对骡马的吆喝声亦极富亲和力,时间久了,骡马一听主人的吆喝,八九明白主人的意思。马帮中通用的一般俗语有:“哇—”意思为停;“启瞿”表示走;“堵启”表示让路;“驾”表示上驮鞍;“松松”表示卸鞍;“启几”表示举蹄;“松启”表示跑;“鸟乌”表示吃草;“嘘呼”表示饮水等等。
马帮文化的特点
每一个赶马人走四方,都勇于冒险,敢于面对各种挑战,在遭遇土匪强盗和碰上各种危机之时,要临危不惧,沉着应对;在马帮生涯中,不仅劳力苦心,而且要知晓四季更替,天气变化,要能判别东南西北,要能与沿途的各族民众打交道,要懂得骡马的性情;一个赶马人在马帮中一定要服从马锅头的指挥,懂规矩,顾大局,明白事理,坚决完成自己份内的事;在货物运输和与人交往中,信誉和信用至上,从来说一不二,果断干脆,说到做到,绝无戏言;在路途中,马帮遇到困难,都要相互全力协助,不计报酬;马帮之间最忌争抢道路,争抢草场,争抢顾客、货物等。
马帮文化的商业性
马帮整日穿梭行走在大西南的山山水水间,他们日出而行,日暮而歇,由此产生了许多驿站,这些驿站,从而演变成为人流、物流的集散中心,最终演变成为市镇,如思茅、普洱、墨江、易武、大理、丽江、祥云、腾冲、保山等等都是如此形成的。在《华阳国志.南中志》里说:“永昌郡,属县八,户六万,去洛六千九百里,宁州之极西南也,有闽、濮、鸠、獠、越、裸濮、身毒之民。”形成保山如此多民族的交集,是因为保山当时是茶马古道的物流枢纽之一,由此往北可进西藏、四川、通中原,往西可达缅甸、入印度,往东可抵滇中,往南可达普洱茶的生产中心思普一带。大抵茶马古道上的市镇都如此形成和繁荣。据有关资料记载:思茅降至光绪二十二年(1897年)设思茅海关后,商业贸易呈现十分繁荣的局面,人们纷纷骡马驮运进各种商品贩卖,尔后购买转运普洱茶于各地,以获高利。据记载,当时仅思茅市场商品年营业额就达300万银元左右,这在以马帮为运载的年代已经是巨大的交易量了。 (敏塔敏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