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杰:绿茶思维下的普洱茶 茶业复兴
发布时间 2014-01-21 浏览 9219 次

一、“烘青”工艺的采用——普洱茶的“大忌”

很多普洱茶的生产企业为实现大规模生产,直接将人工的“晒青”转变为机器的“烘青”。表面上看,这种工艺的改变提高了产能效率,但却犯了普洱茶制作工艺的“大忌”。因为普洱茶制作所有的环节都忌讳“高温”的出现。“烘青”的过程,其温度都在80℃以上,更多的是在100℃以上。但普洱茶一旦超过60℃,其生物酶绝大部分失去活性,后续的陈化过程在没有“酶”的参与下,很难向好的方向转化,其品质只能是逐次下降。

“烘青”工艺的引进是借鉴了绿茶的制作方法。但绿茶采用“烘青”或是其它高温手段则是对的。绿茶的“烘青”恰恰是要通过高温(100℃以上)将茶叶中“酶”分子链阻断,让其失活,不让它产生任何发酵的“动能”。绿茶强调的是“保鲜”的特征。

因此,“烘青”方法的引进显然是错的,是典型的“绿茶思维”。

二、普洱茶原料等级的界定存在着“绿茶思维”

本来,在2002年之前,国家颁布的“紧压茶”和“沱茶”的产品质量标准中,有意识在“等级和实物样

1  2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