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2016年全国边销茶专委
下一主题:藏茶文化借互联网金融
从茶叶包装赔偿案中该学到什么?
最近,茶行业再次被一条新闻搅得寝食难安。不久前,广州芳村及周边茶叶市场的数十位茶商接连收到法院传票,案由都是“茶叶包装存在问题,属于三无产品。”南方某报对此作了报道,人们从网上看到的标题是《讼棍碰瓷茶叶包装 老板们胆颤心惊》,这被认为是继两年前“西湖龙井”打假事件之后,广州茶叶市场遭遇到的第二波大范围的买茶索赔事件。不少店家怀疑,这是有人恶意“钓鱼”,试图通过法律诉讼获取高额经济补偿。
苍蝇专叮有缝的蛋
该报道中指出,业内人士认为,从外部推动力来看,此次事件对于规范茶产业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但从道德层面上看,这种恶意诉讼的行为可能阻碍茶叶市场的健康发展。
这个充满矛盾的评价恰恰反映了行业以及社会对此类问题的误读。既然对规范茶产业有一定促进意义,那怎么能判定为不道德呢?或者说从不道德的出发点也可以做出有益于行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事实上,此类事件的发生正暴露了茶行业的不规范、不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