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当记者到回山镇采访时,问周边的村民“谁第一个做茶机”时,除了少部分人说不知道,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丁水芳”。
丁水芳是回山镇柘前村人,1948年生,今年63岁。现在回山镇办有水芳名茶机械厂。丁水芳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爱思考,动手能力也非常强,做茶机前曾是回山有名的木匠师傅。谈到为什么会想到研制茶机时,丁水芳的想法很朴素。他说:“看看家里人炒茶叶实在太辛苦了:一大早去采茶,采到晚上开始炒,炒完了两三点钟又要去卖,卖完回家又要摘,几乎24小时没得睡,就是想搞个机器,让炒茶叶不再这么辛苦。”
一个木匠师傅做茶机?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异想天开。但丁水芳想到了就去做,自1996年的农历二月十五起,一心扑在了他的“发明”事业上了。由于自己不会炒茶,丁水芳就拿着手表和笔记本,四处观摩,看看炒茶高手一分钟内要抓几次、压几次、抖几次……把这些龙井茶炒制手法的运用规律掌握清楚。用铁皮在预先做好的木头模子里敲了个弧形的炒锅,又用木块包上布,制成了一个炒板,还用竹片做了一个翻叶板,再用木料做好框架,装上电动机,在铁与木头接触的地方填上石棉以隔热……就这样,经过半年时间的摸索,一台原始的扁茶机就诞生了。
这台原始的扁茶机,丁水芳称之为样机。用炭为热能,以电作动能,电动机的功率为370瓦。当炒板转至锅的底部时,用脚踩一下踏板,炒板能贴紧锅底将茶叶压扁。样机研制成功时已是中秋,丁水芳就用秋茶试验了一下,炒制出来的茶叶已经有点样子了。丁水芳说:“虽然不是很好,但用手工煇锅一下,还是能冒充手工茶了。”
此后,丁水芳还在夏茶和春茶上试验了两年,从1998年冬季开始制造铁架子的扁茶机,做一台卖一台,每台2800元。到1999年秋茶结束时卖了50台,后来外地客商来买,他还从农户那里回购了5台。“反正农民不用炒茶了,我就和农户商量,先给我卖出去,明年炒茶之前做起来还给他们”。扁茶机在问世之初,由于其功能较多,业界称之为“名茶多功能机”,也有人为区别“多功能理条机”而称之为“多功能名茶煇锅机”。
这50台扁茶机出世后,很多人就开始在此基础上研究扁茶机,按理说,原本一直在做茶机的新昌茶机厂最有优势,但却是天峰实业拔得头筹。赵茂鑫说:“在丁水芳样机做成功的时候,就有人到我们厂同样做了一台,但是茶叶专家说炒出来的茶叶不好,我们就没有进一步研究,让天峰占了个先机。”
据梁学锋介绍,当时,他父亲梁新天是董事长,而他则是总经理,梁学锋想介入扁茶机事业的想法得到了他父亲的支持。梁新天是新昌的第一批乡镇企业家,是搞技术出身,取得过不少的发明专利。有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一年下来,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改进,茶机在工艺有了很大的发展。已经采用凸轮压扁,不用脚踩了,而且除了做圆周运动,还能半周运动,可以做“磨”的动作,新昌人称之为“半几头”。天峰实业将这种茶机注册为“天峰”牌,并申请了专利。“天峰”茶机在2000年正式投放市场时,最高单机价格高达1万多元,被业界称为“浙江乃至全国应属率先”。
目前业界比较认同的说法是:水芳师傅发明了扁茶机,新天师傅进行改进并第一个将之品牌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