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汝、官、哥窑的特点
发布时间 2011-07-22 浏览 51985 次
垂直,至近底处则为内敛平底,其中有椭圆形的四足洗,这类洗在其他窑尚未见过。

汝窑御用青瓷的器底主要有两种铭文:“奉华”、“蔡字”。前者是宫廷“奉华宫”用器的标志,字铭是由宫廷玉作工匠刻于器底的;“蔡”字则是物主的姓氏,也是后刻的字铭。

在宋五大名窑中,以汝窑的传世品最为少见。目前所知,收藏汝瓷较集中的单位是中国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英国的大维德基金会四处。其中,以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最丰富,精品有“奉华”粉青出戟尊、“奉华”粉青纸槌瓶等22件。

关于汝窑系,古陶瓷学者们认为:可包括河南的鲁山、郏县及宝丰、临汝窑等地。其中:临汝窑位于河南省临汝县,已发现严和店、轧花沟、下任村、东沟、陈沟、岗窑、石板河、桃木沟、陈家庄、蜈蚣山等遗址,都是宋代重要民间瓷窑。

官窑

官窑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不同的含义。从广义上讲,它是指有别于民窑而专为官办的瓷窑,产品为宫廷所垄断。官窑由官府建置,专烧宫廷、官府用瓷,制品民间不得用。而在宋代瓷器中,官窑则是一种专门的指称,专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梁由宫廷专设窑所烧造的青瓷,地点在现在的河南省开封一带。由于古老的黄河在历史上多次发生水患而改道,使当地地貌产生巨大变迁,所以这为今天人们的勘察带来很大困难。历史文献对宋官窑的窑址有过著录,但在多年的发掘中,始终扑朔迷离、难以认定,这就直接影响了我们对官窑的全面认识。

宋代官窑包括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公元1127年,宋室南迁临安(今杭州)后,为了满足宫廷和达官贵人的用瓷需要,先在浙江杭州凤凰山下设窑,日修内司窑,也称“内窑”;后又在郊坛下立新窑,曰“郊坛下官窑”,窑址在今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均袭故京遗制。这一时期的官窑,史称南宋官窑。传世官窑器物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南宋郊坛官窑产品。历代对官瓷评价很高,清代陈浏在《陶雅》中赞美道:“宋官窑者绝不经见,世人罕有识之者。”

1.北宋官窑

北宋官瓷胎质均为灰黑和紫褐色,胎土坚密细致,所以成型后的胎壁很薄。造型古朴庄重,釉色润美如玉,纹片粼粼如波、清籁幽韵、趣致拔俗,令人畅心悦目、爱不释手。其特点可谓“四绝”:一日造型古朴,多仿商、周,乍看无惊人之处,细看有勃勃生机。二日釉色润美、无图案、少纹饰、素淡典雅。三日釉面纹片耀青流翠,多有冰裂纹,纹色多微黄“金丝”,有暗红“鳝血”者为上品。四日紫口铁足,器口釉薄处微露胎色而泛紫,胎足无釉处呈铁红或铁褐色。

从传世的宋官窑器藏品上看:在造型设计上,宋代非常重视旧有体制,深受北宋徽宗提倡的仿古复古风气的影响,开拓了在器形上仿古的先声,尤其是官办瓷窑,更是大量烧制仿古铜器的造型。这类仿古器物是宫廷的陈设和观赏品。从世界各博物馆及私人收藏的官窑器物来看,器型主要有各式洗、瓶、壶、炉、盘、碗、盏托、花盆、单柄杯以及供器等。洗是官窑数量较多的器型之一,从口部特征看有直口、折沿、花口、葵瓣口;从式样上看有方形、圆形、葵瓣形、八方委角式。瓶的造型也很丰富,有直颈瓶、弦纹瓶、贯耳瓶、穿带瓶、瓜棱瓶、六棱瓶、双耳扁瓶等。盘亦有折沿、折口、葵瓣口等式样;碗有花口、棱花、葵瓣各式。有些器型与传世哥窑的器型较相似,加之釉色片纹也相似,故有一小部分器物与传世哥窑器物较难区分。

官窑釉色有粉青、灰青、月白、米黄等色,以粉青为上,浑厚滋润、如玉似冰。典型的官窑器,坯体的厚度仅为釉层的三分之一左右,坯薄釉厚。釉料属石灰碱釉,施釉较厚,如堆脂。从制作工艺来看,早期产品釉薄,至晚期釉层加厚、工艺复杂。为使釉层加厚、有玉石感,一般采用先素烧坯,以增加机械强度,然后再多次施釉以增加厚度,釉厚通常在两毫米以上。由于釉中氧化铝的含量高,克服了釉厚在烧制过程中发生流釉的现象。但我们所见的官窑器物底部也有缩釉现象。由于官窑器物釉厚而有片纹,所以不利于表现釉下花纹。

宋官瓷釉面多有片纹,种类为冰裂纹、流水纹、鱼子纹、百圾碎等,一般片纹较传世哥窑器物片纹大。 《遵生八笺》中有“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纹之下也”之说。片纹的形成主要是釉与胎的膨胀系数差异造成的。釉的膨胀系数比胎大即产生片纹,反之则无片纹;釉与胎的膨胀系数差值愈小,釉层愈厚,片纹愈大。由于官窑器物釉厚而有片纹,所以不利于表现釉下花纹。传世的官窑器物中带装饰的仅有几件龙纹洗、盘,分别收藏于台北。纹饰用印、划方法表现,花纹不很清晰,是官窑器物中稀有的作品。

官窑器采用圈组垫烧与支钉支烧,有时二者兼用。传世器物中底部有3、4、5、6、7、8、10个支钉痕者,在窑址中也发现了1、3、5、8个支钉的窑具。瓶、盘、碗一般采用圈足垫烧,瓶的圈足较高,盘、碗圈足较矮。洗有支钉与圈足垫烧,也有宽浅圈足里又用支钉支烧的。

2.南宋郊坛官窑

随着北宋王朝的灭亡,高宗南渡,杭州南宗小朝廷建立。为了适应朝廷的需要,高宗在杭州另立新窑,史称南宋官窑,又称南宋郊坛官窑。关于南宋郊坛官窑的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南宋叶真《坦斋笔衡》,书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润,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馀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

1956年和1958年,浙江省文管会根据文献记载,曾两次对杭州市南郊乌龟山一带进行考占试掘,发现有大量瓷器的碎片、窑具和窑炉,还发现了窑场作坊遗址。获得的青瓷标本表明:南宋官窑制品造型端庄、线条挺健。早期烧制薄胎、薄釉青瓷,胎质细腻,胎色有黑褐、灰、深灰,釉色粉青、青灰、青黄和炒米黄等,釉质薄匀润泽、有纹片。满釉支钉装烧,器底有圆形支钉痕。南宋后期烧制薄胎厚釉青瓷,釉质光亮莹润有玉石般的光泽,釉面有横竖交织的纹片或层层叠翠的冰裂纹片。采用圈足垫烧工艺,底足露胎处呈黑褐色或深灰色,形成紫口铁足的特征。

宋代官窑由于当时专烧宫廷用品或陈列物,在南宋时已“为世所珍”。现在所见的宋官窑瓷器,大部分在北京和台北故宫,以及国外一些大博物馆,在私人手中收藏的极少。1989年,香港某文物拍卖行曾拍卖一件距今七八百年的宋代官窑笔洗,成交价高达2200万港元。该笔洗为直矮身,呈六角葵花形,洗的中央内下凹,也现六棱角出戟纹,全身施粉青釉,釉色莹润,釉面布满金黄色纹片和无色小纹片,棱角凸出处和釉薄处现紫色。这是宋代官窑的代表作。

元、明两代,仿制官窑瓷器成风。如今常见的用青花料书写六字款的官窑器,都是明代宣德、成化年问的仿品,嘉靖、万历时也有仿制。入清以后,直至解放前,官窑瓷器一直被大量仿制,但在形制、胎骨、釉色等方面与真品相去甚远。这些仿制品,大部分出自江西景德镇,胎骨白色,不像宋代官窑的灰黑或紫褐色。清后期,也见有一种仿紫褐色胎的所谓官窑,但仔细一看,其紫褐色是后涂上去的,不是胎骨的真色,大多数仿品的胎很厚,拿在手中显得很重。近年来有一种灰黑色胎骨的仿制品,胎质粗糙,很容易看出是机器制出来的,不像过去用手工制的成品,洁净细腻,有一种内涵的质感。以上两种仿品,施釉比真的薄,没有肥厚莹润之感,缺乏一种玉质的美感。所以,我们对这样的赝品是不难鉴别的。

哥窑

哥瓷是宋代五大名瓷之一,传世品为数不少。哥窑被列为宋代名窑,但未见有宋人记载,只是明后期才有文献记录。最早见记于明宣德年问的《宣德鼎彝谱》。到目前为止,哥窑址还不明确。专家对此众说不一,有说在浙江的,也有说在江西的。关于这一点,只有寄希望于日后的考古发掘,以实物为证,来揭开陶瓷史上未解之谜。

关于哥窑的来历,民间曾有一个美好的传说。在浙江处州曾有章生一和章生二两兄弟,他们都是制瓷好手。兄弟俩人同在龙泉各设一窑,因生一是兄,所以被称为“哥窑”,生二为弟,当然称为“弟窑”。哥哥的烧造技术比弟弟的高明,招致弟弟的的嫉恨。为破坏哥哥的声誉,弟弟就偷偷在哥哥配好的釉料中添加了许多草木灰,而哥哥全无察觉。烧好后开窑一看。瓷器的釉全裂开了。裂得很有趣味,有的像冰裂纹,有的像鱼子纹,还有的像蟹爪纹。心地善良的哥哥见此情景惊呆了,只好拿到市场上去处理,却没有想到人们对这种带有裂纹的青釉瓷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销售得很好。哥窑由此闻名于天下,而弟弟的青瓷质量总是略逊于哥哥。

那么,传世的哥窑器又有哪些特征呢?

传世哥窑瓷器的胎体较厚,胎质细腻、有厚薄之分和瓷、砂之分,胎色为黑灰、深灰、浅灰和土黄。胎质粗松者叩之声音沙哑,呈色土黄,似欠火力。

釉质凝厚如堆脂、肥润有光,色泽有粉青、灰青、油灰、月白、灰黄、深浅米黄等多种,其中油灰色为最常见。器物里外披釉,多有缩釉小坑,均开裂成规格不同的冰裂纹片,色浅黄者如金丝,色黑者若铁线,两者相互交织,人称“金丝铁线”。按颜色分有:鳝血、黑蓝、浅黄鱼子纹。按形状分有;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等。哥窑开片总的特点是:平整紧密,片纹裂开成上紧下宽状;黑色纹片中有时闪蓝色。器形收缩不同,部位纹片也就不同,千变万化而又自然贴切。

釉中蕴含的气泡密集,显微镜下如同聚沫串珠,凝腻的釉面则光泽莹润,如滑如酥。器口沿多尖锐窄小,故厚釉难以留存而显现胎骨黑色,此一现象传统上称为“紫口”。垂釉多在口边稍下处形成略为高突的环行带,是为哥窑器之一绝。除宋“官窑”作品外,后世各窑口作品及历代仿宋哥窑器均无此特殊现象。

传世哥窑瓷器主要是陈没瓷,以仿古代青铜器造型的器物为多。如鱼耳炉、乳钉五足炉、胆式瓶、八方穿带瓶、弦纹瓶、贯耳瓶、菊瓣盘、兽耳炉、弦纹瓶、长颈瓶、立耳三足炉、鼎式炉、五足洗、葵口洗、葵口碗等。

宋代哥窑时代特征鲜明,琢器造型多仿青铜器,古拙、质朴、浑厚。底足工艺分为施釉裹足支钉烧和露胎圈足两种,多数器足因呈黑色而被称为“铁足”。支烧钉痕小若芝麻,小器物支钉数量为三五个,略大器物为六七个。鼎、炉的器里多留有不等的支钉痕,系叠套烧所致,此后无这一烧法。露胎圈足,足背平齐或略圆,修足干净利落,手抓不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