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山区变化巨大 不会再让老省长流泪
发布时间 2011-08-02 浏览 52017 次
聊中记者得知,长期以来,詹进波一直与老省长保持着电话联系,每一次老省长都仔细询问安溪的发展变化情况。2001年,詹进波到北京看望老省长,本来只有半个小时的接见谈话,老省长却跟他一直聊了两个多小时,详细了解村里变化的点点滴滴。“现在安溪茶叶发展得很好,我正计划到外省开一家茶叶店。”谈到今后的设想,詹进波告诉记者,老家已经有很多茶农到全国各地开店面,经营安溪铁观音,步入现代营销。我们又来到了老省长当年关心过的白玉小学。一座旧的石头结构的教学楼经加固依然结实,老省长亲笔题写的“白玉小学”四个字依然光彩照人。旁边是一座崭新的三层钢筋水泥结构教学楼,共12间教室。詹秋杰告诉记者,2005年,全县进行教育资源整合,附近的白荇村和白坂村的学生都并到白玉小学来,现在白玉小学有学生300多人,教师l0多人,是一所寄宿制学校,现在正在修建篮球场及相关配套设施。“白玉曾经穷,是因为山,白玉现在富,也是因为山。”据祥华乡党委书记许明黎介绍,白玉村,距乡政府所在地近20公里,现有530户2303人。由于该村海拔高度、土壤、气候等十分适宜铁观音生长制作,胡平省长当年扶贫时提出“因地制宜,以茶脱贫”的经济发展路子。随后几年,群众大力开垦茶园种植铁观音,全村的茶叶产量逐年上升,群众收入稳步上升。全村现有茶园2320亩,茶叶已成为群众的经济支柱,真正形成“以茶脱贫、靠茶致富”的经济发展模式。2006年人均纯收入5848元,村集体收入12万元。而在1985年,白玉大队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15元,村财收入几乎是个“空壳村”。“那时各家各户除了种地瓜、水稻就是养猪、放牛,日出而耕、日落而息,也几乎没有人出过远门,思想保守。多数群众每日三餐就是稀饭、地瓜、咸菜,甚至用盐来搅稀饭吃。”时任白玉大队党支部书记的詹玉坤同志回忆起往日的情景来,心头还隐隐作痛。时光飞逝,历史的车轮已经走过二十几个春秋。如今的白玉村,家家户户通电话,有电视,饮用自来水,有摩托车,有的一户人家甚至有两三辆摩托车。路修好了,还有村民把小车开进了小山村,全村小轿车已有8辆。说到补丁,村民都笑着说,那已经成为永远的回忆了。崛起的安溪现代山水茶乡2006年11月,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百强县(市)在北京揭晓,安溪名列第97位,这是安溪县自2002年以来第三次入围全国百强。而在2006年8月公布的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全国百强县排行榜中,安溪榜上有名。安溪地处闽南厦漳泉金三角地区结合部,曾是国家级贫困大县,1985年,全县80万人口中有近30万人处于温饱线下,农民人均收入270元,人均财政18元,各项经济指标都处于全省末位。而到了200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55亿元,工业总产值233亿元,财政总收入12亿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5.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85元。目前,安溪拥有各类工艺加工企业300多家,其中年产值上千万元的龙头企业30多家。这些企业不断加强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在全县乡镇、村设立2500多个加工点,组织7万农户进行生产加工,解决了安溪大量剩余劳动力出路问题,不仅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而且为地方财政增加了税源。(郑祖庵章财根吴清远)

1  2  3  4  5  6  7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