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6月19日
揭掉画面上封的棉纱纸,开始用棉球或棉签蘸着精练松节油(也称蒸馏松节油)在画面上按每小方块每一直行将画面的污垢清洗一遍,较顽固的污渍根据不同的情况(如虫的粪便、虫卵、油污、烟熏、水渍、霉点、已经呈混浊状态保护层和透过来多余的蜡等等使用不同的清洗溶剂(如上面提到的精炼松节油加入少量乙醇混合液、丙酮、石油醚和一些专用的油画清洗液等等。)
分析:由于修复专家比较有经验,在过蜡中控制得较好,不致过多的蜡透上来,不然,去掉画面上的蜡也要花一定的工夫,先用竹签把较大块的蜡轻轻剔除,较薄的蜡用石油醚多次通过棉签清洗,值得注意的是,凡是棉签粘上的是污垢或呈黄褐色的保护光油就可继续分多次清洗,凡是棉签稍带油彩就必须立刻停止清洗,哪怕是一点点;而且每次清洗液停留在画面上的时间不能太长,每一方块2-3分钟左右为一次,待到把后面的清洗完一遍再回头再清洗,也就是分成多次短时间的清洗。而且每次清洗的溶剂必须同时用另一支干净的棉签吸干,其道理是不让清洗剂无休养止地渗到颜料层而使之遭到损害。特别是对于间接画法的透明油彩覃染部分更是要小心谨慎。另外,每次清洗的溶剂必须在作品的边角部分试验成功后再向画心推进。
2000年6月20日
1、继续清洗工作。
2、把已托裱清洁好的油画重新装回油画内框(或重新按原尺寸另做,但如有重要考证价值的木框则要按原貌加固)。在这过程可在待上框的画布层的四个角剪去一个方块,以便四个角不因经装裱后变厚而不平整。
3、除画心四周的布边用电热烙铁(电烙头须改成平铲形状)加热软化经过托蜡而翘起的部分,让其定型紧贴画框。
4、使用不锈钢钉书钉(专家自带),通过钉枪重新绷好已托裱后油画作品。
分析:这里有些是极其微小的细节。但在日后中绝对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不锈钢钉书钉在国内的生产就极缺乏,以致多少文件和资料锈掉,对油画布就更致命,布会因为容量生锈的一般铁钉作为霉烂的起点,遍布油画的四周,为此,在修复油画的最后阶段,要注意用蜡或纸带把钉头封住,尽量让其少接触空气,缓慢氧化的速度。所以,不锈钢钉书钉应是固定油画布的首选。
以下的日子是关于在油彩剥落部分填补填充物(并混合相近的纯色粉),再根据其油层的厚度和笔触进行塑型,用可逆转的保护光油(用1份达玛胶,最好是价格昂贵的玛蹄树脂与3份精炼松节油配制)涂上作保护层,再用从意大利进口的修复专用油彩用精炼松节油与酒精的混合液稀释后逐层补彩,最后再加一层保护光油(如需哑光效果可加入一定比例的蜂蜡,其比例不宜超过1/4)。
以上所有添加的东西最好用透明纸蒙上做好记号,以便日后再修复时可分出哪里是原画部分,哪里是添加修复部分,有最详细的记录在案最好。
为什么我将填补填充物和补彩部分相对简略介绍?因为我认为这最好由专业人员来操作为好。这个阶段是真正含义上的修复工作,而前面较细致的保护工作记录和分析是着重目前急需开展的工作,这部分的工作如能让更多博物馆、美术馆的有志人士所掌握,起码在“不让油画藏品继续毁下去”的问题上束手无策。加上现在不少博物馆的馆藏条件都向恒温恒湿的方向发展,这无疑是保护好油画藏品的福音。为此,我不吝浅见,冒昧地把自己后来通过实践的一些思考分析摆出来,目的是想大家能更进一步深入研究,共同发展这项技术工作。对于目前我省不少的早期油画作品的现状,我是忧心的,为此我想提出一些可行的较简单的保护方法提出来,为的是在目前修复人员严重不足、专业设备缺乏的情况下,先做好力所能及的保护工作,供大家参考和逐步试验。
1、可按上述已介绍过的方法在画背除尘、除污、去霉,如未有进一步的修复技术和设备,可不将油画从内框中卸下,在保护原结构地状态下进行清洁。固定画布的铁钉如在锈蚀状态,则用松节油稍作除锈处理后,用热溶蜡滴作封闭处理,以阻止其继续氧化。
2、用经纬纺线较疏的棉纱布(如纯棉蚊帐布,将整个画内框背封起来。
3、用较厚较硬的卡纸(最好经脱酸处理)的上下方钻两个直径约15cm的圆孔(方孔较容易撕裂),固定在画背已封上的棉纱布层上,目的是既保持其通氧“呼吸”,又不让象蟑螂类的昆虫进入画背产卵。卡纸如发现有受潮现象,则马上作相关除湿补救工作,可起防范于未然之作用;另换去卡纸也是很方便的事。如画背上出现有重要的著录和款识或画布的出产商印章等,则把圆孔开在其正对处,以方便为作品的创作背景留出考证的依据。
4、用水溶胶纸在画内框外侧再封上。
5、对于污损不严重的画面,只作清除浮尘处理即可。操作方法是:用较软的油画笔或水粉画笔轻轻扫除,一边撩其浮尘一边用电动吸尘机离开画面1-2cm的高度吸尘。如有颜料层松动处则要减轻吸尘力度或暂停吸尘工作,待后面加蜡固定颜料层后再作处理。
6、对于画面颜料层出现松动或龟裂或脱落等较严重损坏的状况时,在没有专业修复设备和专业修复人员的情况下,任其发展下去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一是在绝对不能震动的情况下安妥放置在恒温恒湿的库房里,等待专业人员的修复,而完整的修复工作往往需要较长的修复时间,少则1-2周、长则一年有余,(如香港在修复广东早期(清代)外销画,使用X 光射线荧光光谱仪和电子显微镜等进行画面各层面分析观察研究;使用红外线扫描仪对颜料的衰变期进行考证,用紫外线监测仪对过往添补修修复状态的确认等等。为此,香港特区的做法是:将专业的修复工作由政府出资统管起来,建立修复基地常设在香港艺术馆,将艺术工作者和化学专业人才派往英国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再到意大利进行半年的学习实习,学有所成后,负责全地区所有政府所属博物馆、艺术馆的修复工作,工作由政府专管机构根据各馆的申请统一安排等等,恕不在此详述)。二是对上述的情况作必要的较为简单的保护,可参考如下方法:
A、作好可能的情况下的除尘除污工作;
B、在即将剥落翘起的颜料层的裂口处作加蜡处理;蜡要求是加了胶和油的作了软处理的混合蜡(作法前文已作详述),将其用手将较软的蜡捏成小条状,细心地放进裂缝及翘起处,然后把画面置于水平状态,在放蜡处作局部加热,色层还没出现移动时可用小型弱风的电热风筒加温至蜡条完全熔化,即马上用冰袋(含较多松动小冰粒更好)、隔着玻璃纸在即将剥落处轻压,其目的是使蜡在压力均匀的状态下迅速冷却,以达到在翘起处的色层重新与画布(或底层)短时间内重新粘合,并达到一定的硬度,防止颜料层在粘合的过程中发生左右移动。
C、用不太锋利的小竹签小心地把多余显眼的蜡刮去。
D、进一步的清洗工作最好在有经验的专家或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不然极容量损坏油画色层。
至此,就可能达到最为初步保护画面原始状态的目的,减轻使已受损的油画继续受损的可能性。整个过程强调的原则是:能使用物理手段清洗、保护工作就尽量不使用化学手段,以免颜料层发生化学变化引起变色等不可挽回的质变。值得注意的是经处理后的油画在可能的情况下做到在恒温恒湿的库房里存放。如不能做到这点,则要避免高温(蜂蜡的溶点范围在65℃-70℃,开始软化在50℃左右。因此,在97年广东美术馆举办香港艺术馆藏品的一个交流展时,对方是用具有空调设备的集装箱车将馆藏品运抵展览场地。其目的就是避免运输途中可能产生的高温对已修复的油画藏品的损坏和影响)。
另外,只有在确认画面清洗干净的状态下,和颜料层干透的情况下(特别对新收藏的油画。在一般情况下,油画的颜料层在常温下需半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干透,才能覆盖保护光油,其配制方法前文已详述),才可以使用保护光油均匀覆盖画面其原则是:
1、对其配制的成份要作十分清楚的记录,避免日后修复更换保护层时影响其可逆转性。
2、任何修复保护使用的材料的可逆转性是修复保护工作的重要原则。
3、上保护光油层时,所处空间避免有浮尘飘浮或流动于空气中(如不能开电风扇等),避免在保护层未干之前粘上浮尘而影响画面效果。上保护层要力求平均分布,每次不宜厚不宜稠,一般可横竖各一遍即可。
(三)
综上所述,在保护油画藏品时也必须考虑遵循保护文物的一贯原则:
A、保持原貌、整旧如旧。要保持其历史标志。
B、要防止“保护性”的损害,处理后不能留下隐患。
C、要将治理与预防两者结合起来,既要消除影响文物寿命的病变,又要防止或延缓各种有害因素对其的损害。
D、在尽量争取保护效果的长期性条件下,满足处理的可逆性或可再处理性。(注1)
对于以上原则,在A点“整旧如旧”的观念上,有关这方面的专家有过不同的看法,供大家参考。台湾地区有关专家李福长在《修复的定义》一文认为:“因为现代绘画的颜料比古典画脆弱,如果清洗不当将会把老化层清洗下来‘最表面的一层’,不当的清洗会呈现出刺眼的明显的颜料层;颜料因为时间越久越往里层老化,而修复师的任务是清洗掉表层的污染物,而非老化层,如果清洗掉老化层将是修复师最大的失败,画作时间感消失,起而代之是一张时光倒错的画,这岂不违反修复的本意?反而,破坏了画作,这个修复工作是失败到不可原谅。”(注2)据美国全美历史文化艺术保护学会会员,油画和纸本艺术品专业组成员、修复专家司徒勇先生(注3)在《油画修复浅谈》一文认为:“在从未见过原作真面目的情况下,有些人主张保留旧油画的陈旧外观,因为它属于历史赋予的痕迹。他们认为清洗后的油画有时看上去太新,从而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在国内持这种看法的人较多,其中不乏一些美术界和博物馆界的人士,但持该观点的油画家却很少。这种审美观的局限性,在于它过于偏重一般油画作品的外观,忽视具体作品的具体表现。这意味着以观赏者的意愿代替创作者的意愿。陈旧的外观能够给人一种年代久远的历史感,但却阻碍了观赏者从视觉上去感受作者在当时的创作意图和艺术风格。以欧洲印象派画家的作品为例,假若没有适当的维护和清洗,几十年或几百年以后,它们也将被一层‘酱油色调’蒙罩。也许到那时,仍然会有人满足于欣赏它们的陈旧,但它们却只能从书本上去了解印象派的色彩,而无法真正从视觉上去认识和感受。……从根本上说,修复油画的目的,是要将一幅油画以其本来的面貌保存下来,使后人有直接观赏的机会。这与保护其它古董文物是有区别的。油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有其特殊的艺术语言和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是通过视觉传达的。保存和恢复作品在完成时的视觉效果,是出于对艺术的尊重,对具体画家具体作品的尊重,也是对历史的尊重。……但对于那些过于陈旧的油画,再现作品的原貌和保留历史的痕迹往往无法兼顾。修复者应以尊重艺术家的原意为原则,在处理具体油画作品时,与收藏者和艺术史学者作好沟通。随着油画修复和油画维护知识的普及和发展,很多预防和修复工作将可以在问题还未出现或损失还不严重时就得以进行,这是将一幅油画以最完整形式保存下来的最理想途径。”(注4)
※ ※ ※
本文主要通过阐述我省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油画藏品的基本现状,从油画修复保护技术的角度着重介绍了其中保护方面的技术要点和一些与我省目前现状相适合的应急做法,为日后我省油画修复技术的全面发展做好准备,也为挽救濒临损毁的油画作品提供生存的空间;至于在保护的基础上全面的修复工作和技术、本人准备在另文作进一步详细深入的探讨。就目前所知,油画修复技术主要有两大类流派:热蜡法和面糊法。这要根据地域气候等诸因素而发展起来的技术,象我省较潮湿的亚热带地区较适用热蜡法。据司徒勇先生介绍:在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在油画修复技术设备和专业用的各种清洗溶剂和媒介剂的研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如香港引进了英国的整套修复设备。上海油画雕塑院引进了美国油画修复的部分设备:如电热真空压力床、分段恒温控制仪等。
广东美术馆通过聘请台湾地区修复专家,引进学习并掌握修复油画的技术,并准备在近期内从西方国家引进先进的油画修复专业的部分大型设备和技术,都预示着我省的油画修复专业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我们须根据其发展及时地推广其技术和研究的成果,为改变目前手工作坊式的“零毃碎打“式油画修复行业的现状作出我们的努力,为伴着西方五百多年油画发展的修复技术能在我省生根开花作进一步的尝试,其最后目的是为全社会能保留好这部分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并使之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产。
注释:
① 宋迪生等编《文物与化学》,页9,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
② 李福长《修复的定义》由作者本人提供复印件。
③ 司徒勇,其修复工作经历:1986年加入旧金山亚力山大油画修复工作室,历任实习生,助理修复师,修复师。1989年起兼任简豪勒威画廊修复师和曼宁古董公司纸本艺术品修复师。1989年6月自创旧金山艺术品保护和修复公司,营业至今。曾成功修复众多名家作品,如毕加索、卡拉瓦乔、达里、杜凡尼克、罗克威尔、里维拉、哈奈特、欧笛斯等等。现有客户遍及美国东西两岸,南美和欧洲。1999年协助上海油画雕塑研究院创建油画修复工作室,引进成套专门设备,工具和材料,并指导修复刘海粟、林风眠、吴大羽等中国油画大师作品。
④ 司徒勇《油画修复浅谈》一文载于《美术馆》杂志总第二期,页101,澳门出版社,2002年。
[附表]
油 画 修 复 记 录 表
作品名:
制作者:
面 积: 记载者:
制作年: 日 期:
状 态 调 查:
支持体A ○木框式 ○木板式 ○厚纸式 ○合板式
支持体B ○麻布 ○棉布 ○化纤布 ○合板 ○纸类
基底剂 ○绝缘层(水溶性○ 耐水性○)○基底层(油性式○ 合成树脂式○ 胶式○)
固定法 ○钉式 ○针式 ○接着剂式 ○其它
绘色法 ○颜料层(薄涂膜○ 中涂膜○ 厚涂膜○) ○表面处理(有○ 无○)
署名等 ○署名(画面表面○ 画面背后○) ○名签(有○ 无○)
镜框类 ○木制 ○金属制 ○合成树脂制
损 伤 调 查:
支持体A ○破损 ○老朽 ○扭斜 ○损伤
支持体B ○破损 ○污损 ○老朽 ○发霉 ○松弛 ○扭斜
基底层 ○粉化 ○鳞片 ○龟裂 ○老朽 ○变质
固定材 ○腐蚀 ○欠损 ○老朽 ○剥离
颜料层 ○龟裂 ○剥离 ○剥落 ○损伤 ○破损 ○发霉 ○尘埃
○污染 ○粉化 ○变色 ○褪色 ○消艳
表面处理 ○粉化 ○变色 ○龟裂 ○消艳
修 复 内 容:
支持体A ○全面更新 ○部分更新 ○补强处置 ○加工处置
支持体B ○麻布式背面托裱加固 ○纸类式背面托裱加固 ○合板式背面托裱加固
○蜂蜡式树脂 ○加热式合成树脂 ○溶剂式树脂 ○水性式合成树脂
○水性式糊剂
画面清洗 ○干式法 ○湿式法 ○溶剂法
塑型填补 ○水性塑型式 ○树脂加热式
补色调整 ○光泽式 ○哑光式 ○无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