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蟾岩洞穴遗址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南岭山地北侧的道县寿雁镇白石寨村,亦名蛤蟆洞。洞穴较现代地面高出5米,洞口部分呈一宽敞的洞厅,洞口朝向东南,洞厅阳光充足,洞前地势平坦开阔,适宜人类生存。1993、1995年先后进行过两次发掘。遗址面积约1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1.2~1.8米。地层变化复杂,文化现象、面貌性质单纯,为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时期的文化。文化遗存除发现烧火堆等生活遗迹外,发现较多的石、骨、角、牙、蚌制品。石器均为打制,制作技术简单,为单面加工,计有刮削器、争割器、尖状器等,以中小型石器为主。骨器有打制的角铲、磨制的骨铲、骨锥等。此外,还有穿孔蚌饰及刻槽牙饰。玉蟾岩最重大发现是早期陶片和水稻谷壳的出土。陶器呈黑褐色,制作粗糙,夹砂,砂粒最大直径达2厘米,质地疏松,内外装饰绳纹。1995年出土的陶片复原为敞口尖圆底的釜形器。稻谷共出土四枚,同时在文化堆积土样中分析出有稻属硅酸体,经农学家鉴定,1995年出土的稻谷为栽培稻,但兼具野、籼、粳的特征,是一种由野稻向栽培稻演化的古栽培稻类型。文化层中伴出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计有哺乳动物28种属,鸟、禽类27种,鱼类5种,螺蚌类33种,以及龟鳖类和昆虫类等植物种属达17种以上。
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是两处洞穴遗址,相距约800米,位于江西省万年县大源乡境内,遗址座落在小而湿润的大源盆地内。仙人洞洞口朝向东南,前面不远处一条小河自东向西流过,是盆地内最适于人类居住的一处洞穴,1960、1964、1993、1995、1999年共发掘五次。吊桶环遗址是位于一座60米高的石灰岩小丘顶部的洞穴遗址,1995年作了发掘。两处遗址的文化堆积比较丰富,属于旧石器时代末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仅1995年的发掘新出土有石器625件、骨器318件、穿孔蚌器26件、陶片516件,以及数十片人骨及数以万计的兽骨残片。石器多见卵石石器,各种隧石及石英石处小石器及个别磨制石器,计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多棱石叶及细石叶等。骨、角器有铲、锥、针、镟、鱼镖等,陶器掺有粗粒的长石或石英,烧制火候不高,一般呈褐色。器形大约为圜底筒腹直口或圜底鼓腹口微敛的罐(或釜)形器,器内外壁常见类似篮纹的条状纹。遗址出土的大量动物骨骼中,以鹿为类最多,占80%,其次是猪和鸟(含鸡)等。从孢粉和植硅石的分析表明,两遗址均出现了野生稻和栽培稻的线索。以吊桶为例,5米深的探沟被清楚地划分为16层(从A到P),上部6个文化层出土的代表性遗存可见表1。
表1吊桶环遗址地层堆积
Table 1 Stratigraphic accumulation of Diaotonghuan site
地层
代表性遗存
B
几何印纹陶器、大量磨制石器
C
盘筑法制作的早期陶器
D
泥片贴塑法制作的早期陶器
E
原始陶器
F
磨制石器,但以打制石器和骨制品为主(延续至C层)
G
打制石器和骨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