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期间,手工业、商业及对外贸易都有了很大发展。与前几个朝代不同,瓷器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达到了瓷器外销史上的一个新高峰。
明代洪武青花缠枝花卉菱口盏
第一节 洪武时期的瓷器
洪武时期处于元代末和明代永乐、宣德之问。从传世品来看,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逊色于元末与明永乐、宣德时期的瓷器。故可以把洪武时期看作是明代瓷器发展的低潮阶段。传世的洪武瓷器分两大类:青花与釉里红。
一、青花
洪武官窑青花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产品,继承了元青花传统,但工整有余、变化不多。此时的青花主要使用含铁量较低且淘炼欠精的国产青料,呈色多为灰蓝色,铁结晶斑点不明显,不同于典型永乐、宣德青花的浓艳色泽。事实证明:青花料若不罩在釉下,烧出后则为黑色,近似唐代时耀州窑白地黑色的作品;如果罩在釉下烧制,成品则为灰蓝色。有人曾用其窑址材料做过模拟试验,将青花料罩上青白釉复烧,得到的是洪武青花蓝色。
其青花瓷的胎骨大部分是洁白色,有的烧结不透呈黄褐色。胎质与永乐官窑器相比较为粗松,有孔或裂隙。
釉层与元青花相比显著加厚,一般都肥润平滑,为深浅不一的青白色,很少有开片。圆器口沿处有积釉,琢器里面施釉有垂流的痕迹。
图案题材以程序化的花卉纹为主,布局趋于简单,扁菊纹、缠枝纹或折枝莲叶纹较为多见,龙纹出现五爪,五爪尖连成一个圆形,一般以三爪、四爪为多。
造型以盘、碗、罐为主。除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及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大碗为釉底外,其余均为糙底。糙底的盘、碗之类底部有红色护胎釉,且多数有明显的刷纹。器物制胎时均经过修磨,琢器有接胎痕甚至接胎裂隙。器内有厚薄不一的旋坯刮抹痕。胎体比元代同类产品薄,有些七寸碗的碗壁仅厚2毫米,大胆圆器的中腰以下胎体还较厚重。由于成型与烧制技术均掌握得较好,器物很少塌底、夹扁或翘棱。
从传世品及景德镇窑址发现的标本看,洪武年问以碗类为主的民窑青花粗瓷底部无釉,且有尖钉状凸起,仍保留了元代斜削足的特点。
二、釉里红
釉里红技术在明洪武时方成熟,能自如地运用线描方法绘制纹饰。釉里红纹样也不再借助于刻花,而是直接用釉里红绘画,图案大多用线条来表现,绘制得非常生动、粗细有致,点染涂抹一气呵成。这表明洪武釉里红的烧制技术已有了明显进步。因此,洪武时期的釉里红瓷器明显多于青花瓷器,尽管其烧造技术仍未完全成熟,呈色有的不太稳定,多较淡或变灰,个别的还有晕散或发暗黑色的现象,釉面上往往还有开片,但基本上与元代釉里红的色泽接近。
另外,洪武釉里红瓷器的制作工艺与同期的青花瓷完全相同,除执壶、玉壶春瓶及20厘米左右的墩式碗等器物底部施釉外,其余大盘多涩胎无釉,烧成后氧化呈现红色,圈足端大多采用平削工艺而成。
纹饰较多使用以扁菊为主的花卉纹,另有缠枝牡丹、折枝牡丹、缠枝莲等。缠枝菊纹作主题纹饰是洪武釉里红的重要时代特征,还偶见松竹梅、庭院、飞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