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古代龙窑和窑具的研究
发布时间 2011-10-06 浏览 54368 次
、宋(公元960至1279年)118处。可见从汉以后,浙江龙窑发展迅速,而且连绵不断。

因此,对浙江古代龙窑和窑具的研究,使我们了解浙江古代陶瓷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 浙江古代龙窑

浙江自战国出现龙窑,至东汉龙窑迅速发展,其根本原因是龙窑具有下列特点:

1. 龙窑利用山坡建造,形成一定的高位差,因而具有自然抽力,可以不设烟囱,也不易受地下水的影响。

2. 龙窑能利用烟气来预热坯体,又可利用产品冷却时放出的热来预热空气,使烧成的温度可高达1300℃。

3. 龙窑结构简单,投资费用少,易于建造,适合当时于工业窑场的管理。

此外,浙江烧瓷的燃料采用松柴,松柴的挥发分多,灰分熔点高,着火温度低,燃烧速度快,火焰长,宜于烧还原焰和快速烧成。同时,浙江的制瓷原料含铁量较高,也适用还原焰烧成,并要求快速冷却,以减轻铁的二次氧化。而龙窑正符合这种快速烧成,快速冷却和维持还原气氛的工艺要求。因此,二千多年来,浙江龙窑长期处于优势,发展十分迅速。

由于浙江古代龙窑数量多,分布面广,历史悠久,我们根据不同历史时期选择一部分古代龙窑列入表1、图一,并作简要分析。

我们从表1中可以看到,从升焰窑发展为龙窑,最初的窑长是较短的。绍兴富盛区的战国龙窑根据窑址现场推测窑长大约6米左右。上虞县的东汉龙窑窑长为10米,三国龙窑的窑长才13米左右。随着生产的发展,龙窑逐渐增长,到南北朝龙窑长已达40米左右。宋代,浙江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龙窑的长度达到了50~60米。

龙窑的坡度也是随着古代陶工的反复实践,才逐渐趋于合理的。战国龙窑全窑坡度才16度。由于坡度小,抽力也小,而且温度上升慢,烧成时间长,产量就低,而且头尾坡度相同,尾部不易存火,燃料消耗也多。为了缩短烧成时间,提高产量,减少燃料消耗,必须增加龙窑头部的坡度,降低龙窑尾部的坡度。上虞东汉一号窑窑头坡度28度,窑尾21度;二号窑窑头坡度31度,窑尾14度。虽说这两条窑的坡度增加了,头尾坡度也有了差别,但窑头的坡度过大,抽力过大,不易控制,大量的冷空气进入窑内,温度升不高,而且也难以维持窑内的还原气氛,所以还须进一步改进。三国龙窑改为窑头坡度13度,窑尾23度,出现了低性高的现象,这样不仅不易上火,而且窑尾也不 存火,结构更不合理。到西晋以后,窑尾坡度才逐渐改为10度左右,窑头坡度改为20度左右,摸索到了窑体各部分坡度配置合理的规律。

随着龙窑结构的不断改进,烧成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对烧成气氛的控制更是日趋成熟。从表2可看到,如还原气氛掌握得好的话,不同的胎釉也能成功地烧制出各种美丽的釉色。如浙江晋代的瓯窑有“缥瓷”之称,唐代的越窑有“千峰翠色”之誉,南宋的官窑和哥、弟窑有“青翠如玉”之感,成为珍品,而闻名世界。

二、 浙江古代窑具

随着窑炉结构的不断改进,浙江古代各时期的窑具也有了相应的变化。我们几个重要发展阶段的窑具,作了化学分析、X-射线分析、体积密度、气孔率、吸水率的测定,测定结果详见表3、图三,并对其主要形状的变化列入图二,以佐比较。

从图二可以看到,浙江古代窑具的形状也是经古代陶工反复实践不断改进的。战国时期,尚未发现窑具,瓷坯可能就是放置窑底的沙层上烧成,由于窑底温度偏低,产品生烧现象比较严重。东汉后,浙江出现了窑具,主要形状为二足支丁垫座,园形垫饼,束腰形和直筒形喇叭入口垫座,制作都是粗糙。三国时,二足支丁座改为三足支丁垫座,置入比较平稳;园形垫饼变为盆形垫圈,制作比较规整了;束腰形喇叭口垫座由直立式改为倾斜式,插入窑底沙层中,斜度与窑底坡度相近,使火焰能顺着窑的坡度而畅通。西晋时已不见三足支丁垫座和盆形垫圈,都改为齿口圈形窑具,使用时齿口向下放在沙层中作垫座,更为平稳,较小的那种可作为小型器物叠装用。筒形喇叭口具又由倾斜式改为直立式,其用途已不作垫座,而是放在齿口窑具上装坯用,以起到调节窑底部分火焰流通的作用。从窑址中,我们看到窑内的齿形窑具排列很规则,窑头较密,窑中间较疏,窑具间距离交错排列,疏密有致。因此,窑内温差较小,遗留的产品质量多比较好,无生烧现象。

唐代,齿口窑具消失了,筒形窑具变为匣钵。于是由明火叠烧改为用匣钵装烧,解决了生坯叠装时的负重问题,可以码得高些,所以龙窑的的高度也随之提高到1.6~2.0米,与现代龙窑的高度已基本相同,窑炉的利用率得到了提高。匣钵的使用,使火焰和制品隔离开,避免了落渣、粘釉、火剌、变形的缺陷,使产品的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大大提高了瓷器的质量。所以唐代越窑有如冰、似玉的质感,成为全国瓷器之冠。

从表3看到,浙江古代窑具所用的原料变化不大,一般多是就地取材,采用当地的瓷石做成。但是在原料的选用,加工和制作上还有所不同。我们可把这些窑具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垫座、垫饼、匣钵类。以垫座为代表,制作很粗,断面到处可见粗颗粒石英,吸水率较高,X-射线分析,除 α -石英外,还有相当多的方石英。化学组成与瓷石原矿相近,杂质含量较高,可能当时对这类窑具的原料,根本不采用淘洗、精选等工艺,很可能用的就是制瓷原料的下脚料,所以质地较差。二是垫圈类,以齿口垫圈为代表,制作较细,形状比较规整。断面也较致密,如同瓷胎一样,有的吸水率已接近当时的瓷器,烧结程度较好。X-射线分析的结果,除 α -石英和方石英外,还有相当量的莫来石。化学组成也同当时瓷器相近。这类窑具的原料可能已经淘洗、精选,也可能就是用制瓷原料做成,所以材质较好,可以反复使用。

三、 结语

1. 浙江是我国龙窑的发源地之一。战国龙窑的出现,为浙江在东汉首先烧制成功瓷器奠定了物质基础。

2. 由于龙窑适合于浙江制瓷原料含铁量高和燃料挥发分多所要的快速烧成、快速冷却和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工艺条件,因此,龙窑在浙江历史悠久,发展比较迅速。

3. 龙窑的结构随着古代陶工的反复实践,不断摸索,逐渐趋于合理,烧造技术也日趋成熟,因此,千百年来浙江名窑迭出,一直是我国青瓷烧造中心。

4. 浙江古代窑具的形状随着烧造技术的提高而不断改进。唐代匣钵的出现,是我国窑具史上一件大事,它不仅推动了窑炉的改革,而且大大提高了瓷器的质量。

5. 浙江古代窑具所用的原料变化不大,当是就地取材,但是各类窑具在原料加工和制作上还是有所不同,垫座类质地较差,制作也粗,垫圈类质地较好,制作也细,可反复使用



浙江古代龙窑结构一览表           表1

窑号

窑型

时代

保存情况

所在地点

窑长(米)

窑宽(米)

窑的坡度

窑头(度)

窑尾(度)

全窑(度)

1

龙窑

战国

窑头被破坏

绍兴富盛

残3.12

2.42

16

2

龙窑

东汉

前段被破坏

上虞帐子山

残3.9

2.0~2.2

28

21

3

龙窑

东汉

前段被破坏

上虞帐子山

残3.9

2.0~2.2

31

14

4

龙窑

三国

保存完整

上虞帐子山

13.23

2.1~2.4

13

23

5

龙窑

西晋

前段被破坏

上虞帐子山

残3.27

2.4

10

6

龙窑

南朝

保存较好

丽水吕步坑

39.85

1.7

10

12

7

龙窑

北宋

较完整

龙泉大窑

30

18.5~2.0

17.3

8

龙窑

北宋

只留中段

龙泉大窑

残12

2.48

9

龙窑

南宋

仅存窑头

龙泉大窑

残2.15

2.17

10

龙窑

南宋

窑头被破坏

龙泉大窑

残46.5

2.5

11

龙窑

只发掘中部

龙泉大窑

中8

2.25

12

龙窑

残存中部

龙泉大窑

残6.5

1.65

还原比值与釉色关系表                 表2

时代

Fe2O3%

FeO%

还原比值

气氛性质

釉色

东汉越窑

0.30

1.26

4.20

较强还原

青绿

三国

0.45

1.78

3.95

较强还原

豆青

晋代越窑

1.71

1.54

0.90

弱还原

灰黄微绿

五代龙泉窑

1.23

0.50

0.40

弱还原

黄绿

北宋龙泉窑

0.62

0.71

1.13

弱还原

绿中带黄

南宋龙泉窑

0.23

0.77

3.34

还原

粉青

南宋龙泉窑

0.07

0.83

11.90

强还原

梅子青

明代龙泉窑

1.16

0.25

0.21

强氧化

深黄带灰

元代龙泉窑

0.23

1.13

4.10

较强还原

粉青带黄绿


浙江古代窑具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能、X-射线分析表         表3

样品编号

名称

时代

化学组成(%)

体积密度(克/cm3)

汲水率(%)

开口气孔率(%)

X-射线衍射分析

SiO2

Al2O3

Fe2O3

TiO2

CaO

MgO

K2O

Na2O

MnO

1

垫座

东汉

1.08

76.55

14.14

2.51

0.92

0.45

0.42

3.42

0.43

0.02

99.94

1.81

12.87

23.27

α -石英 方石英

2

垫饼

东汉

1.40

77.85

11.55

4.53

1.05

0.24

0.42

2.14

0.28

0.18

99.64

1.86

13.93

25.92

α -石英 方石英

3

垫圈

三国-西晋

0.28

76.21

16.75

1.76

0.81

0.35

0.55

2.57

0.49

0.02

99.79

2.19

1.79

3.92

α -石英 方石英 莫来石

4

垫包

三国-西晋

0.98

79.15

13.04

2.16

1.23

0.20

0.42

1.95

0.42

0.03

99.58

2.10

6.38

13.37

α -石英 方石英

5

垫圈

东晋-南北朝

0.61

77.02

15.13

1.78

1.28

0.28

0.42

2.68

0.65

0.04

99.89

2.13

3.02

6.42

α -石英 方石英 莫来石

6

垫座

东晋-南北朝

0.92

78.34

13.45

2.52

0.65

0.40

0.42

2.62

0.55

0.05

99.92

1.69

15.17

25.66

α -石英 方石英

7

垫座

南北朝-唐

0.62

79.52

12.92

2.26

0.74

0.23

0.35

2.65

0.68

0.04

100.01

2.06

7.76

15.96

α -石英 方石英

8

垫圈

南北朝-唐

77.59

15.57

1.82

0.83

0.28

0.44

2.60

0.75

0.03

99.91

2.14

0.77

1.65

α -石英 方石英 莫来石

9

垫圈

南北朝-唐

75.95

16.86

2.15

0.88

0.29

0.45

2.58

0.70

0.04

99.90

2.11

1.35

2.85

α -石英 方石英 莫来石

10

小匣钵

0.85

78.88

12.62

2.58

1.00

0.25

0.34

2.85

0.57

0.03

99.97

1.91

8.87

16.91

α -石英 方石英

11

大匣钵

0.75

79.60

12.43

2.67

0.98

0.25

0.38

2.55

0.65

0.04

100.30

2.12

2.56

5.43

α -石英 方石英

12

上虞越窑瓷片

南朝

微量

76.90

16.20

2.00

0.77

0.22

0.56

2.89

0.50

0.01

100.05

13

上虞瓷石

2.70

79.28

12.71

0.61

0.02

0.07

4.38

0.80

0.06

100.6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