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而定。
2、火力
鲜叶下锅温度70-80℃,以鲜叶下锅时能听到轻微的爆声为最适宜。随着
茶叶逐渐干燥,温度要随之降低。
3、手法
先用抖、拓,使
茶叶散发水分,待
茶叶发软时加用搭。手势要轻松,炒3min左右,当芽叶开始干瘪,水分明显减少时,温度可适当降低,此时要减少抖的动作,这个阶段锅中
茶叶不能有爆声,如有爆声,
茶叶颜色就会发黄,副茶会增多。之后,随着
茶叶逐步干燥,再度减少抖的动作,增加搭、棕的手法,促使
茶叶表面光滑,身子不糙。炒至梗子干瘪、梗叶色泽一致,约达七成平时即可起锅。每锅
茶叶的干度要一致。
青锅时间需18min左右。炒制时,温度不可大起大落,手法要随势应变,手势开始宜轻,尔后适当加重。开始手势重了,茶汁会溢出,
茶叶颜色发黑,条索会太紧;后阶段手势轻了,
茶叶会形成“空壳燥”。所以,必须看菜做茶,准确掌握炒制手法、手势和温度,这是提高龙井
绿茶品质的关键。
4、簸
将青锅叶用大软口畚箕簸出片、末,每次上簸量不要超过500g。
5、分筛
将簸后的青锅叶用3号方眼筛提出头子,筛底再用4号筛过筛,分出大(头子)、中(中筛)、小(细头)3档。青锅叶分筛是为了分开大小,有利辉锅,否则,长短不一,大小不匀的青锅叶混在一起辉锅,必然产生
茶叶干燥不匀,容易脱档、断头,降低
茶叶品质。同时,大、中、小3档青锅叶的辉锅方法也不一样,如小的细头是要设法做扁一点,使外形看起来大一点;大的头子要做得小一点,这样使大小不匀的
茶叶,做好以后外形上看起来基本一致。
6、还潮
把分筛为大、中、小3档的青锅叶分别放在小勃篮里,轻轻用手压实,使它还潮。如果天气干燥,
茶叶不易还潮,可用清洁的白布浸湿后盖在上面,促使
茶叶还潮。青锅叶外干内湿,水分分布不均匀,还潮是为了使
茶叶水分分布达到里外均匀、梗叶均匀。还潮到青锅叶松软时即可辉锅。经过还潮的
茶叶,辉锅时不易断碎,干燥均匀,炒出来的干茶外形大小匀整,色泽一致。
(二)辉锅
1、头子挥锅
(1)下叶量:每锅投叶200-2509,具体视炒茶师傅手的大小和技术高低而定。
(2)火力:下叶锅温55 ℃左右,随后可适当降低一些,
茶叶起锅前要适当加温。
(3)手法:开始用拓,并适当抖几下,如果青锅叶较潮,可以多抖几下。待叶子转热后,采用轻抓、轻推、轻捺的手法。如果转热后
茶叶尚潮,便要再多抖几下,否则,水分不易散发,制成的干茶易发黑。炒到
茶叶转燥高手(不粘手)时,改用抓、推、凉的手法,动作逐步用力,同时,
茶叶在手中不断地进行里外交换,这样,可使
茶叶做得扁一些、光洁一些。龙井
绿茶光、扁、平、直的外形以及颜色,在青锅时就已打好基础,辉锅的作用在于将青锅时做好的扁平条索固定下来,并增进茶条的光洁度。龙井
绿茶是靠手与
茶叶、
茶叶与
茶叶、
茶叶与锅子的相互磨擦,才能使外形光扁平直、条素均匀。所以,辉锅时必须准确地运用抓、推、捺的手法,相互交替,密切配合好,而且手中的
茶叶要能均匀地里外交换,进多少出多少,大部分
茶叶应掌握手中,祸中
茶叶只能是少量,留作交换。此外,用力要由轻逐步到重,再由重逐步到轻,
茶叶炒到快干时,不能太用力,只要守住
茶叶尽量不让它“逃”出手外,如此一直炒到梗、叶干燥程度相同,最大的
茶叶手折即断时,就可起锅。
茶叶一定要炒干,起锅前温度要高一点,这样方能保持
茶叶色泽不变。辉锅时间为22min左右。
2、中筛挥锅
(1)下叶量:每锅投叶200g 左右。
(2)火力;下叶锅温55℃左右,以后适当降低。
(3)手法:开始用拓的手法,很少用抖(因为中筛
茶叶不会结块),炒到
茶叶转热时改用抓、推、捺的手法,交替进行,以推、捺为主。如嫌
茶叶不够扁,可以加磨、压的手法,使
茶叶炒得扁平一些。其他与头子辉锅相同。
3、细头辉锅
(1)下叶量:每锅授叶200g左右。
(2)火力:下叶锅温50t左右,以后适当降低。要求火力均匀,不能太高,因为细头水分少,容易炒焦和发黄。
(3)手法:开始用拓,不能抖,并可适当加点温,促使
茶叶发软,随即采用轻抓、轻推、轻捺手法,待
茶叶转热回软时逐步用力。由于细头
茶叶细小,要把细小的
茶叶做得扁大一些,必须用抓、推和抓、捺的手法,也可增加磨、压的手法,才能把
茶叶做得扁大一些,以尽量把细头
茶叶做得接近中筛茶,这样,3档
茶叶拼堆后外形就显得均称协调。火力要适当,
茶叶要炒干,至
茶叶白毛脱净即可起锅,每锅炒制时间为20min左右。
4、干茶分筛与粗头复炒
将炒好的头子、中筛、细头3种干茶用4号方眼筛筛几下,将细头筛出,用一只勃篮盛接,再继续筛出中筛到另一只动篮,篮面粗头进行复炒。复炒时要适当加温,使粗头转热回软,炒干再筛(用4号筛),筛后的粗头再炒,如此一直炒到
茶叶全部过筛为止。然后将细头用软口畚箕簸去片末和白毛球,最后把干茶拼在一起,即可装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