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P.H.值为5-6,如酸度增加,则酦酵作用停止;如添加碱(Alkali)则促速单宁之非酵素自动氧化作用(Auto-oxidation)。少量之氰化钾(KCN),可完全阻止酦酵,一如叶之先行蒸过者。凡此种种皆足证明
茶叶酦酵。系一种以酦素为触煤之氧化作用。
(三)酦酵时发生何事之学说 单宁红质说:卡本德及哈理逊氏(1927年东北印度
红茶制造法)对酦酵进行时色泽变化之解释如下: 1. 酦酵乃因
茶叶细胞之内容物与空气及酦酵微生物接触所致。
2. 红色乃因空气与刺激性单宁之作用所致。
3. 化学变化之结果,生成由金红色至紫褐色各种不同之物质。
4. 潮湿之空气有利于红色物质之生成。
5. 如空气不充分潮湿,则生成暗褐色之物质。
6. 此两类物质各称为「单宁红质」及「单宁褐质」。
7. 欲得良好之汤色与叶底,则须除去单宁褐质,而促进一定比例的单宁红质之生成。
8. 单宁红质及单宁褐质生成过多,则损失刺激性之单宁。
近代单宁红质说:单宁红质说经最近之修正与补充后(1932年印度茶协会季刊第一卷作者卡本德与哈罗氏)归纳为如下各点: 1. 茶单宁(Tea tannain)不是单宁(tannin)系属假单宁(Pseudo-tannin)因其不能沉淀动物胶质(Gelatine)。
2. 茶单宁可氧化成红色或褐色物质,其中有属真单宁(True tannin)其它则属不溶性之物质,即称为(Phlobaphene),无鞣皮能力。
3. 茶单宁在
茶叶制造时经氧化后能发生缩合作用(Condensation)
4. 单宁之生成物有属假单宁,其它则属真单宁,能沉淀
茶叶中乏蛋白质。
5. 因4. 之结果,有些生成物,在
茶叶中便已固定。
6. 其它生成物可溶于热水,但溶液冷却后即被拆出。
7. 单宁生成物之种类如下:原来的茶单宁之性质亦列出以资比较。
原来的茶单宁:白色无定形粉未,可溶于水,生成无色之水溶液,假单宁。
第一类单宁生成物:红色无定形粉未,可溶于水,生成红色之水溶液,假单宁。
第二类单宁生成物:暗红色无定形粉未,可溶于水,生成红色水溶液,能沉淀蛋白质,此种物质大部分为叶中蛋白质固定后,便不能溶于茶汤矣。
第三类单宁生成物:暗红色无定形粉未,可溶于热水,微溶于冷水,沉淀后生成茶之乳状,无鞣皮能力,即有之,亦甚小。
8.
茶叶酦酵时,叶之单宁含量由20%左右减至10%左右。
9. 其减少之原因,系由于乳状之形成,但其主因系由于。上述第三类已氧化之茶单宁,为叶之蛋白质所固定。
10. 已氧化之单宁,虽无强酸之助,亦为动物胶质所沉殿,但不能在
茶叶中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