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时期瓷器特点(彩瓷)
发布时间 2012-01-21 浏览 51255 次
瓶粘合为一体。上海博物馆珐琅彩龙凤纹合欢瓶,两瓶体各画彩凤、夔龙和卷草纹图案,由于不用大红大绿,虽然五彩缤粉,却无浓艳之感(见《中国陶瓷.景德镇彩绘瓷》);另一粉彩花卉双体瓶彩用了轧道工艺,色地半为深蓝,半为深红,其上用黄、白、绿、红等色绘折权花卉,尤为新颖瑰丽。乾隆彩疱除继承康熙以来的传统工艺外,还大胆吸收了西文油画的技法和题材,如圣经故事,西洋美女、天使、婴儿、风景等。这类作品无论瓷质纹饰均异常精美。传统题材有时也采用西洋画法。如《陶雅》所载洋彩大盘,“对径几尺,四周黄地碎锦纹……工细殊绝,背面相同。盘心画海屋添筹之属,仙山楼阁,缥缈凌虚,参用泰西界画法……”

这时期的珐琅彩和粉彩盛行轧道工艺,即在器物局部或全身色地上刻划纤细的花纹,然后再于其上加绘各色图案,或于锦地开光内绘山水、花鸟、人物,并题乾隆御制诗谝,故有“锦上添花”的美称。色地轧道和锦上添花的工艺,把瓷器装饰得富丽堂皇,华美之至。但花纹却未免过于繁缛堆砌,失去了雍正时期那种清新秀、飘逸优雅的风格和生动感。五彩和斗彩瓷器在乾隆时仍然继续生产,虽不管佳作,但声光已为盛极一时的粉彩所掩,工艺上也少有创新之作,不再为社会所重视。

乾隆中期以后瓷器制造业开始走下坡路,由于工艺上片面追求精细、华丽,导致了纤巧华缛有余而深厚高雅不足的后果,艺术水平低落。乾隆以后,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整个制瓷业日趋衰落。昔日的灿烂光辉随着国势的衰微变得愈来愈暗淡,中国陶瓷业的黄金时代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而告消歇。但是它给后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却始终闪着永远不会磨灭的光芒,为人胶诉说着中国古老的陶瓷艺术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并为现代艺术陶瓷树立了可资借鉴和继承发扬的优秀典范。

1  2  3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