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安溪铁观音》第五篇
下一主题:《安溪铁观音》第三篇
映宝楼,西坪镇平原村培田角落的一座方形土楼,楼前有水塘,楼后有花园,天井中还建有一座可乘凉也可避雨的凉亭。土楼建造者王省早年以养鸭为生,后来积累资金做起了茶生意,把安溪茶叶卖到厦门、汕头等地,发家后于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修造了这座土楼。土楼的第三层至今还留有当年烘焙茶叶用的一排土灶,楼边王省手植的一棵桂花树每年还能产出几十斤的桂花,而在培田这个40 0多人的自然村里,从土楼中繁衍出来的王姓后代就有100多人。
在西坪镇南岩村,还有一座建于清朝宣统年间的阳楼寨。寨子呈椭圆形,一条老街穿寨而过,两边都是商铺,青石铺路,窗棂雕花,依稀可见当年繁华。阳楼寨的主人当年在香港开茶行发家,寨中最高建筑磐乐楼,是抗日战争爆发后茶路中断时寨主囤积茶叶之用,战争一结束,这批茶就经香港中转卖到东南亚,让寨主发了一笔不小的财;感德镇龙通村也有一幢宏伟的土楼——崇墉永峙楼,建造于清朝顺治年间,360多年过去,楼主的子孙后代仍以种茶为生。
在安溪大地上,还有多少土楼、大厝、古堡是由历代做茶叶生意起家的安溪人所建造的,我们已经无法统计了。几百年间沧桑巨变,我们更无法确知安溪铁观音是如何改变了这些人的人生。但这些建筑见证了一切,虽然静默无言,但它们本身就是一部安溪茶业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