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字类书画特点则为,作品上署有作者的款识印章,但在传承上缺乏确凿的递传依据和著录支持,或在古代,鉴赏界即已“疑伪”,存在争议和歧见,作品的艺术水平也与社会公认的作者艺术特征不完全吻合,或在艺术造诣上存在差距。“款”字类书画涵盖的年代要广,宋元明清都有,它主要来源于两个途径,一是古人为增加书画价值,将未落款的宋元人书画作品或将明清时低名头的一般画家作品割去原款,视其画风添上与其风格相近的大家之名款,冒充名家的真迹行世。二是依据著录记载,模仿古代书画名家之笔法作书画或直接对照名家书画真迹进行描摹。此种仿造书画,明清时曾一度盛行,并形成了“苏州片”、“前门造”等带有地域特征的仿造古书画群体和流派。这些伪款仿摹书画,如制作精湛,能反映出时代特点和原作者风格,可作为“下真迹一等”的古代书画复制品欣赏、收藏。如果原作已经失传或原作者少有或无有作品传世,那这件当时认真复制的古代作品的收藏价值也是不容小觑的。
“款”字类书画情况比较复杂,其中既有古人比较认真的模仿之作,也有近代人臆造的伪劣之作,因此在收藏时遇到署大名头的“款”字类书画需审慎对待。现今一般认为,清三代及明代流传下来的“款”字类书画艺术价值较高,而清末及民国以后的仿作则需更多从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平高低加以考量。近年在书画收藏中,一些画艺精湛的“款”字类书画,同样受到收藏者的好评和追捧。如2000年朵云轩秋季大拍就曾推出一件宋赵伯驹款《荷亭消夏》轴,学术界认为恐非赵伯驹真迹,应为明孟之院体山水。但此画历史上曾经高士奇、戴植、狄平子三位大鉴藏家递藏。而作为清初在书画鉴赏上颇有名气的高士奇对此画钟爱之极,认为是赵氏真迹,将它收入自己精心遴选的藏画集《江村消夏录》中并作条缕之析。结果受到众多藏家的热烈追捧,拍出233.2万元,成为该场拍卖会的最高价。而最近播出的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走进山西专场中也推出了两件“款”字类古书画,一为宋刘松年款《文姬归汉图》,是明末清初的“苏州片”。二是唐寅款《卖鱼图》,为明末清初后添款。专家鉴定团分别给出了12万和15万元的估价。这也是学术界首次对历史上的“款”字类书画作出正面评价。给予了这一艺术品类应有的市场定位。
古代书画中的“传”字类作品和“款”字类作品是中国书画艺术发展进程中的产物和见证。曾对书画艺术的传承和弘扬产生过积极影响,它们同样都是珍贵的中华文化遗存。如果我们收藏鉴赏古书画时,对它们多一些了解并给予正确解读,对于科学评价书画藏品的艺术价值,更好地指导书画收藏,都是很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