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质量、二流品牌、三流价格”,这是不少人对湖北茶叶的形容。省茶叶协会秘书长宗庆波告诉记者,湖北因为缺乏强势茶叶品牌,常常只是外省名茶的原料基地:“产茶大省是出口小省,不是因为我们的茶没有出口,我们有大量出口了,但不是以湖北茶的名义出口的,外国市场已经被外省品牌占领了。”
当湖北主动放弃在中国茶叶舞台甚至世界茶叶舞台上“发声”的机会之时,外省茶商则大胆地在省内外甚至走出国门推销自己的茶叶品牌。福建省安溪茶叶协会湖北分会会长翁腾达告诉记者:“我们有十几万大军在外面,全县有十几万,整个湖北省有将近300多家铁观音店。”
都说福建茶商最会做生意。但福建茶商们都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怕输,“吃得起亏”。2000年,铁观音还籍籍无名时,翁腾达就和他的老乡们带着铁观音在国内四处开店:“当时来的时候,很多人都不懂铁观音。我是慢慢教别人怎么喝,怎么泡。甚至到商场去,把茶叶让他卖。连坛子都是我给他买的。你想想当时我走过什么样的路程。你卖完货才找你结账。为了推广一个产业,一个品牌,走了多少辛酸苦辣的路。”
“爱拼才会赢”,这是翁腾达和他的老乡们最爱唱的闽南歌。它也诠释了铁观音为何能闻名国内外的背后深意。正是有这群敢拼的茶叶人在外开拓,如今,福建安溪一个县,凭借60万亩的茶园面积创造了过百亿的茶叶产值。
聪明的湖北人为何不能借鉴外省的推销经,同心协力在省外叫响湖北茶叶品牌呢?
在今年五月底的上海茶博会上,记者留意到,十堰市所有的茶叶都抱团以“武当道茶”这个公共品牌来推介自己。抱团闯市场正在湖北茶叶界形成共识。
但截至目前,在工商部门登记的湖北茶叶品牌达到5000多个。茶叶主产区基本上是“一乡一品”。 经营茶叶多年的黄鹤楼茶叶公司董事长张岳峰说:“老百姓哪能识别那么多,农民也不好搞,千家万户跟几十家对接。几十家家家都做不大,家家都上不了规模。”
看来,要在湖北茶叶中产生中国的“立顿”,政府部门不光要组织引导,还要有壮士断腕的魄力。省茶叶协会秘书长宗庆波:“只有把湖北省的品牌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拳头,抱团出击,冲击省外市场甚至国际市场,那么湖北茶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才会越来越高,竞争力才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