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志峰的茶百戏“复活”之路 找回失落的千年茶艺
发布时间 2013-07-30 浏览 49964 次
代刘松年的《撵茶图》中,用大盏分茶,小盏饮茶,这都是找回茶百戏重要的线索。”

  查阅古诗词几万首,搜集了数不清的茶百戏的诗文、书画。章志峰已成为茶百戏历史的“活辞典”。

  到了1997年,在武夷山农业部门工作的章志峰受省对外友好协会派遣到日本留学。在他读大学之时,指导老师曾告诉他,唐宋时期的古茶道传至日本,茶百戏与日本茶道或许有些渊源。章志峰一直记得老师的提醒,到了日本,他就借着留学的机会研究起了日本茶道

  “我在冲绳交流时,有机会到日本的农业水产部、农业试验场等学习。我接触了日本的蒸青制茶技术。中国最早加工绿茶,用的就是这种技术。特点是可以使茶叶柔软,容易捣烂成饼。”

  2004年,他第二次赴日本交流,他发现,日本的抹茶是浑浊的,而且表面上可以产生有许多图案,因此茶百戏也可以是不透明的。他还看到,日本许多饮茶器皿是从宋代演变过来的,比如茶瓶、茶盏、茶筅等。

  章志峰位于武夷山市区的家中,就摆放着这些工具。“这些在国内失传了的器具和技艺,在日本都能看到。就像茶筅这种搅拌工具,在国内泡茶已经不用,但它能使茶百戏图案有深浅变化。”

  回国后,章志峰就开始一次次地做试验。他不再使用散茶,而是使用了从日本学来的蒸青技术,这种技术使用的高温,去梗、压榨等,制作出了坚硬的茶饼。经过数百次不同茶树品种、不同栽培管理措施、各种茶原料的团饼茶加工、各种演示技法的大量实验,终于解密茶汤搅拌后形成的悬浮液是形成图案的关键,并有了稍纵即逝的图案,虽然不稳定,但是给了他非常大的鼓励:这个方向对了。

  随着不断尝试,他的加工技术也进一步完善。2008,图案初步显现,并能持续几十秒;2009年春天,图案在绿茶中持续显现半小时。成功了!

  使用绿茶试验成功后,他又把经验扩展到乌龙茶、红茶白茶等六大茶类。2010年,茶百戏被武夷山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也成为了“非遗”传承人。

  茶百戏虽然“复活”了,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永远“活”下去。它失传过一次,当然可以有第二次。于是,章志峰很快进入了“传承人”的角色。

  创新和试验一直没有停过。2011年,他成功地实现了多色彩的多层显现,使得图案具有阴阳交错效果,更具有表现力。茶汤的稳定性也在不断提高,到现在可以持续六七个小时。

  他还尝试同一茶汤中不同色彩的叠加效果、在同一茶汤中出现多幅图案的效果,在他的一次又一次实验中纷纷实现。

  “与古代文书不同的是,茶百戏是液态表现中国字画的艺术,在同一个茶汤中通过不断搅拌,形成多个图案,有灵动和变幻的特征,使得绘画形式从固态转到液态,能很好地突出韵味和内涵。既是古典的历史文化,也是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

  近年,他还在刊物上发表介绍、分析分茶技艺的论文,今年又出版了第一部关于茶百戏的专著,使得茶百戏的技艺有了理论高度和系统的介绍,也让这门技艺的传承有了更好的载体。

  如今,越来越多人上门来向章志峰求学,他更希望能为茶百戏做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让这个失而复得的千年茶艺流传开来、传承下去。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