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古陶器现场保护探究
发布时间 2013-09-20 浏览 53034 次
5%可溶性尼龙酒精溶液多次涂抹,先进行表面加固,然后再进行渗透加固。

c. 陶器清洗

陶器提取出来以后的清理工作同样要小心谨慎,特别要注意其表面是否有彩绘、刻痕以及纺织品或纺织品的印痕等,千万不要因急于观看其细部特征,而冒然采用一些不当办法来除垢去污。一般说来,陶瓷、砖瓦出土后,先经水洗除去其表面的大部分泥土和污垢,对于一时难以洗净的污垢,拟先浸泡一段时间,再刷洗。彩绘陶器的处理要特别注意,因为彩绘颜料大多是矿物质,靠动植物胶粘在陶器上,经地下水长期浸泡后,原本就不强的粘接力将益发微弱,若用水冲,彩绘必将遭受严重损坏。通常只能用小竹片耐心地轻轻剔除其表面泥土。倘若这样也会损害彩绘或有其它难以解决的修复、保护问题,建议送到修复、保护实验室请修复专家处理,也可请修复专家到工地现场处理。顺便指出的是,若发现陶器表面粘有纺织品或残留纺织品印痕时,也不能用水冲洗。此外,若发现陶器内底有残留物时,应妥善保存,因为通过残留物分析,可望提供有关古代人类的食谱或陶器用途的信息。

d. 陶器粘接

陶器粘接工序通常需在清洗、加固之后,未进行前道工序的已粘接文物在修复时必须重新打开,容易造成文物破坏,因此不宜在考古发掘现场进行。况且刚出土陶器因内部潮湿而难以粘牢,即使一时似乎已粘接,俟水分挥发后仍可能使陶器产生内应力而再次破裂或粉碎。一般说来,陶器经清洗、加固,并完全干燥后,选用可逆的胶粘剂进行粘接。值得强调的是,万不得已,不应使用难溶粘接剂粘接陶器,即便选用可逆的胶粘剂,其用量也要尽可能少。

2.环境因素对出土陶器的影响及解决方案

a.温、湿度

温度变化除导致陶器的收缩与膨胀外,尚可引起湿度的变化。湿度变化对陶器保护的影响很大。不难理解,陶器由高湿度地下环境出土至低湿度大气环境的过程中,其所含水分将向外扩散,直至与外部环境平衡。如果这一过程太快,以致陶器内部水分来不及向外层扩散,那么,将出现陶器内层体积不变,其外层因干燥而收缩的结果。这种内外层的收缩不同,势必导致质地较弱陶器的开裂和破碎。不仅如此,环境湿度的减小还可引起陶器内部可溶性盐的重结晶,且水分挥发快时盐分在内部结晶,挥发慢时在外层结晶,无论哪种情况,这种盐的重结晶都会增大陶器的内应力,降低其机械强度,甚至使之酥解开裂。

b.光线

光线作用主要表现在紫外线对文物的损伤,尤其是陶器的彩绘,紫外线易与其发生光氧化作用,使之产生褪色、变色等现象。防止紫外线损伤的主要方法是:在发掘文物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强太阳光的直射,观察研究陶器时也尽量不要使用产生紫外线的光源。

c.文物埋藏小环境的相关样品采集

文物埋藏的小环境,如土壤成分、可溶盐含量、水的pH值、矿化度等,与文物埋藏过程中的损坏机理密切相关。采集上述与文物埋藏小环境相关的样品,并在适当时候进行测试分析,其结果可为该处出土文物的保护方案的选择提供借鉴。

三.考古与文物保护的合作:

文物保护是一个对文物自始至终的照顾过程,从文物的获得(考古发掘、征集)、修复、入藏、展览、研究,这种照顾就不能停止,而文物的发掘作为文物成为科学研究和艺术欣赏的对象的起始阶段,自然成为文物保护的一个重要阶段,其重要性已论述过,其实践也已产生良好效果。世界发达国家的文物保护工作之所以取得大量重要成果,其中一条经验就是,文物保护专家十分关心考古发掘过程的文物保护工作,他们和考古学家一起,参与考古发掘过程,为探索人类历史,保护人类的文明成果共同努力,使许许多多文物在出土过程中就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在我国,考古学家常常向文物保护专家提出各种问题,而文物保护专家由于对考古现场缺乏具体的了解,故而难以给考古学家满意的解答。往往许多文物送到修复室时已“病入膏肓”,失去了最佳的保护时机,此时此景,文物保护专家的痛惜之情是难以言表的。庆幸的是,目前这种状况已有所改进,但尚不普遍。考古学家和文物保护专家需要不断加强合作,举办各种文物保护(特别是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的专题研究,使文物保护专家参与考古发掘过程形成制度,这样,不仅使文物在发掘之初就能得到妥善的保护,而且可望拓宽考古研究的现代科技含量,促进考古学和文物保护学的创新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