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古陶器现场保护探究
发布时间 2013-09-20 浏览 53025 次
器内部可溶性盐的重结晶,且水分挥发快时盐分在内部结晶,挥发慢时在外层结晶,无论哪种情况,这种盐的重结晶都会增大陶器的内应力,降低其机械强度,甚至使之酥解开裂。

b.光线

光线作用主要表现在紫外线对文物的损伤,尤其是陶器的彩绘,紫外线易与其发生光氧化作用,使之产生褪色、变色等现象。防止紫外线损伤的主要方法是:在发掘文物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强太阳光的直射,观察研究陶器时也尽量不要使用产生紫外线的光源。

c.文物埋藏小环境的相关样品采集

文物埋藏的小环境,如土壤成分、可溶盐含量、水的pH值、矿化度等,与文物埋藏过程中的损坏机理密切相关。采集上述与文物埋藏小环境相关的样品,并在适当时候进行测试分析,其结果可为该处出土文物的保护方案的选择提供借鉴。

三.考古与文物保护的合作:

文物保护是一个对文物自始至终的照顾过程,从文物的获得(考古发掘、征集)、修复、入藏、展览、研究,这种照顾就不能停止,而文物的发掘作为文物成为科学研究和艺术欣赏的对象的起始阶段,自然成为文物保护的一个重要阶段,其重要性已论述过,其实践也已产生良好效果。世界发达国家的文物保护工作之所以取得大量重要成果,其中一条经验就是,文物保护专家十分关心考古发掘过程的文物保护工作,他们和考古学家一起,参与考古发掘过程,为探索人类历史,保护人类的文明成果共同努力,使许许多多文物在出土过程中就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在我国,考古学家常常向文物保护专家提出各种问题,而文物保护专家由于对考古现场缺乏具体的了解,故而难以给考古学家满意的解答。往往许多文物送到修复室时已“病入膏肓”,失去了最佳的保护时机,此时此景,文物保护专家的痛惜之情是难以言表的。庆幸的是,目前这种状况已有所改进,但尚不普遍。考古学家和文物保护专家需要不断加强合作,举办各种文物保护(特别是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的专题研究,使文物保护专家参与考古发掘过程形成制度,这样,不仅使文物在发掘之初就能得到妥善的保护,而且可望拓宽考古研究的现代科技含量,促进考古学和文物保护学的创新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