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晋代拓本
发布时间 2013-12-15 浏览 57038 次
悉用薄纸,厚薄不均,辄好绉起。范晔装治,卷帖不胜,犹谓不精。”意思是说,晋人用薄纸搨书,由于纸太薄,背装以后起绉不平。《论书表》作于宋明帝泰始六年,距晋未远,此话可信。晋代既然已有薄纸搨书,担心没有薄纸拓石,就是不必要的顾虑。

晋代有用白芨水于拓石的技术吗?

前代拓石,一般先将纸用白芨水浸湿后贴在碑上,或者先在碑上涂白芨水后再贴纸,此称上纸。上纸以后,才能上墨。白芨水是中药材白芨的浸出液,无色透明而有粘性。使用白芨水的目的,是利用其滑而有粘性,使纸附在石上,纸干后不致轻易绷起脱空,如此就便于上墨。

晋代是否用白芨水拓石,文献无记载。但是,从现代拓石经验看,不是非用白芨水不可,也可以用替代品如稀释的胶水。而且,拓石专家还这样说:“除用白芨水或胶水浸纸外,有些地区习惯上直接用清水浸纸亦无不可,只要上墨时不过早绷起造成空虚或脱落即可。”白芨在中国本不是稀罕之物,而白芨水又不成为拓石的先决条件,因为清水也是可以用的,这就更是方便的事。若从白芨水的替代品看,晋代或更早都不成问题。

不妨比较搨书与拓石两者的技术要求。搨书与拓石对纸张质量的要求,大体相同。此外,搨书在双勾填墨时对笔墨技法的要求特别高,非有较高文化素养再经训练不能掌握;拓石则需有包括上纸、上墨两部分的一套工艺技术,对文化素养的要求则不高。总的说来,搨书的技术要求,一般说比拓石要高一些。搨书与拓石,最初都是为书法而产生的。晋代有搨书已是公认的事实,对晋代有拓石其实无需存疑。到西晋,中国人使用纸张已有一百多年,使用墨的时间更长。特别是先秦就使用印章,这数百年的印章经验,可以转移到拓石上来,启发人们的拓石实践。由于文化背景方面存在的差别,今天的西方人对拓石还颇有点神秘感;可是,对长期使用印章和纸墨的中国古人来说,对它从来就没有神秘感。这也是研究者应该注意区别的地方。

搨书与拓石既然都在晋代就有,那为什么唐以前搨书者多,拓石却是这样少呢?其中原因不在拓石本身,乃是书学中普遍存在重帖轻碑之风造成的。需知在中国书法之中,存在几种主要的书体,这就是篆、隶、草、楷、行五种。书学中出现重帖轻碑的风气,就与这几种书体的流行与否直接有关系。

从魏晋开始,社会上流行的是草、楷、行这三种书体。楷书以曹魏时的锺繇为宗师,他创造的楷体,既具端庄之美,又有灵动之韵,很快风靡全国。官场公文原来用汉隶,后来多被楷书代替。东汉末年的张芝,以其草书的独特风姿,飘逸潇洒,自由放纵,而最具个性化,倾倒无数士人,人尊为“草圣”,追随响应者络绎不绝。东晋王羲之吸收前代成就,进而把书法推向无以复加的顶峰,成为千古一人的书法大师;他以行书独步天下,生前就名扬全国,一字千金。自王羲之以后,行书也成为官场公文的书体。在楷、草、行这三种书体逐渐风行全国的同时,篆和隶这两种书体的应用范围却是逐渐缩小。篆书仅仅用于少数特别庄重的场合,如策书规定用篆体,碑额也常用篆体等;汉隶多用于书写碑文等。由于楷、草、行这三种书体的范本都是书帖,士人子弟凡学楷、草、行,就必须学帖,别无它法。因此,社会上自然而然就出现重帖的风气,如《尚书宣示》《兰亭序》等名帖成为无价之宝。篆和隶是魏晋以前流行的书体,其范本大都在碑石上。随着篆与隶应用范围的缩小,已经不再是流行书体,社会上难免出现轻碑的心理。

伴随重帖之风同时走红的,必是搨书。原因是名人书帖原件只有一份,而复制书帖的最佳办法就是搨帖。搨书与搨帖,本是一个意思。在如此重视书法的社会气氛之中,搨帖因上有所好,下有所爱,不可能不兴盛起来。重视书法,不可能忽视碑石上的篆与隶,因为这也是有必要掌握的书体。但是篆与隶的应用范围既已缩小,轻碑之风怎能消失?其结果就是,拓碑之事远不如搨帖那样红火风行,名声更不如搨帖那样高。名家高官搨帖,历代不绝。王羲之搨锺繇《尚书宣示》,成为书坛美谈。欧阳询、褚遂良搨《兰亭序》《乐毅论》等,搨本立刻视为至宝。唐代皇家的搨书人,如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都因搨帖而名扬四海,他们的搨本据说在唐代就值钱数万。搨书事业可谓如日中天,热情如火;搨书技术也从双勾填墨,迅速发展到响搨与“硬黄勾摹”。相比之下,拓石事业就显得非常寒碜,非常寂寞。从晋至唐,找不到一个名家高官亲自拓碑的故事,也没有一个因拓碑而名扬四海之人。到唐代为止,拓碑始终限于工匠手艺而已。

由于上面这些原因,造成唐及唐以前在书法范围内的重搨而轻拓。于是,在文献资料中,有关搨书的记载比比皆是,拓碑的记载却是屈指可数,而且词意含糊,语焉不详。今天的研究者,因此认为拓石比搨书在技术上更困难,认为拓石的产生比搨书要晚几个世纪。这是不小的误解。

尽管历史上曾经是重搨而轻拓,另从复制技术这个角度看,拓石却比搨帖更具有潜在的生命力,具有超越书法范围的更为深远的社会历史意义。若搨帖,一人一次只能搨一份;若拓石,一人一次可以拓数份,或数十份,或更多。拓石一次可以复制许多份,这意味着它在复制中的生产效率,比搨帖可能高出很多;不仅如此,这种复制方法还不难转移到书法以外的领域中去,由此对信息传播产生的巨大影响和意义,将难以估量。为什么拓石一次可以复制许多份?见过拓石之人不难明白,在复制过程中,一块碑石在外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连续重复使用。碑石在复制中具有的这种可重复性,这正是拓石这种复制技术具有生命力所在。雕版印刷在复制技术上,主要就是自觉地利用了拓石复制中的这个可重复原理,从此开辟了人类古代史上信息传播的新纪元。

因此,在中国古代史上,一旦出现拓石,就意味着印刷术的发明,已经为时不远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