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见有书画或其他作品落“阿曼陀室”款识的
发布时间 2014-01-20 浏览 58386 次
总结相一致。7但能使后世为之折服的还不是他的书法、绘画乃至碑帖,精严古宕,篆刻得之款识为多,行楷古雅有法度,这与文卖中关于他“酷嗜摩崖碑版,他对碑帖研究似也十分在行,钱唐陈鸿寿题于江宁承恩寺中。”从此文看,字画结构亦颇有异同……嘉庆乙亥十月望后四日,肥瘦各别,内附有陈鸿寿所作跋文:“此帖较定武本,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所藏神龙本兰亭序帖,历史文献和此次展出的上海博物馆等收藏的不少书法、绘画作品也充分说明这一点。他也懂得碑帖,篆、隶、行、草皆能,其实很少见有书画或其他作品落“阿曼陀室”款识的。尤其是书法,能书善画,但在艺术上十分成功。他是一个通才,虽然他在仕途上并不飞黄腾达,如嘉庆十八年(1813)六月他为县志所作序言和十七年(1812)八月所作《平陵书院碑记》等。6综观陈鸿寿的一生,多处在嘉庆《溧阳县志》中出现,有关陈鸿寿本人的文稿,此年他四十四岁。另外,十六年三月十九日到任。”因此可以确定陈鸿寿的到任时间为嘉庆十六年亦即1811年,嘉庆辛酉拔贡,浙江钱塘人,字曼生,记录了不少嘉庆十七、十八年陈鸿寿任知县时的相关事宜。据清嘉庆十八年《溧阳县志·溧阳县知县》载:“陈鸿寿,后文还会论及)。在《溧阳县志》中,但不了解嘉庆十八年以后的事(有关这方面,他们知道嘉庆十六年时陈鸿寿就已在溧阳任知县,至今还有他的当地只做过一任知县的说法。当然,不少人认为他在溧阳或宜兴只有一任即三年。《阳羡砂壶图考》等记载他担任宜兴知县是嘉庆二十一年(1816)的事。在溧阳地方上,但任职时间说法不统一,现在可肯定他未曾担任过宜兴知县而是出任溧阳知县,历来说法颇多,最高的官职是江防同知和江南海防河务同知。有关他的任职情况,只做到知县和海防河务同知等级别不太高的官职,年寿五十五岁。嘉庆六年(1801)三十四岁拔贡以后步入政坛。但他的官运似乎并不“亨通”,卒于道光二年(1822),享年五十有五。”5陈鸿寿生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海防同知。道光二年以风疾卒于任所,补溧阳县。后河工江防同知,署赣榆县,奏留江南,丁忧服关,分发广东,他被“考以知县用,嘉庆六年(1801)拔贡以后,从中足可看出陈鸿寿的横溢才气。另外一条关于陈鸿寿的记载对他的生平有更详细的综合描绘,居然有“群以为不可及”的评价,与陈鸿寿同乡、同僚中不乏文坛高手。在这样一个文人气息浓重的官场,道光时官至体仁殿大学士。另外,校刊《十三经注疏》,他曾编辑《经籍纂诂》,是提倡“学术自任”的经学大师,紫砂壶壶有小黑点。他曾跟随的浙江巡抚阮元(1764-1849),我们可以看到,百函立就。”这里,起草文稿能“走檄飞草,处理政务,能力很强,从此处可见他是以幕僚之身步入政坛的。陈鸿寿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有二陈之称”4,与从弟云伯同在幕府,尚书抚浙时,“陈鸿寿初以古学受知于阮芸台尚书,一时有曼生壶之称。与苏家石并垂雅故也。”3另据介绍,撰铭词手镌之,仿龚时两家法为茗器,群以为不可及。官溧阳知县,百函立就。暇与诸名士刻烛赋诗,走檄飞草,鸿寿随元轻车往返,方筹海防,自然朗畅。阮元抚浙时,为诗不事苦吟,遂壹意篆、隶、行、草书,于学多通解。自以为无过人者,人至今珍之。”陈鸿寿曾有过较长时期的政坛磨炼。据记载:“陈鸿寿……^***交游,民无水患。书法宗董其昌,河以畅通,刻日疏,鸿寿之官即蠲金为倡,轧溢没田庐,拔贡。清廉有惠政。先是大沙河壅塞水涨,浙江钱塘人,据光绪二十年(1894)《赣榆县志》记载:“陈鸿寿,更重要的是他在当地治理河道有方,筑桥梁”,后又了解他还在赣榆任知县。在赣榆县(近山东的江苏海州地区)时曾“捕盐枭,还曾作宰溧阳,只知他曾任江防同知和海防河务同知,我们了解得不甚多,对于他在朝廷为官的方面,但此情况未经进一步证实。陈鸿寿最初似乎是作为一个一般的^***人物出现于世人面前的,而且历史上也生产过紫砂壶壶,目前还不能完全排除有的作品采用溧阳紫砂壶土制作的可能性。据传溧阳也有紫砂壶土,可以认为这批作品的胎土与宜兴紫砂壶胎土区别不大。当然,绝大多数作品与同时期的其他名家作品成分接近,有的甚至有较大差异。二陈鸿寿的艺术生涯及其境界笔者曾请上海博物馆科学实验室的熊樱菲女士对馆藏陈鸿寿款紫砂壶壶及相关紫砂壶壶作器物成分无损科学测定,这批紫砂壶壶的制作工艺不完全一致,只有少数有其他刻款。微观而言,我不知道紫砂壶壶有给鉴赏的吗。壶底有“阿曼陀室”印,个别达1.8厘米。大多数作品把梢有“彭年”,不少达1.4厘米,与盖面侧孔相连。盖唇一般较宽,孔较大,盖内中心亦有一孔,盖面看孔较小。有的盖一侧有一小孔,从盖内看孔较大,直通盖内,内壁有密集条纹。有的盖钮下中心有一孔,流的开口普遍较大。有些伤口内底密集放射状条纹至中心,有些器物有共同的特征。比如从器内看,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从器物看,这反映了一个人的艺术是相通的。壶底以印章刻文为饰,在他刻的一方印章底部有完全相同的刻文和仙鹤1,雁颈两侧有阳刻汉隶“延年”二字(展品T8),馆藏“飞鸿延年”铭半球壶底部有阳刻鸿雁一双,独具匠心。另外,真是构思巧妙,把好友汪鸿(活跃于19世纪)之字“延年”融入其间,且妙语双关,依然与品茗有关,书画。饮之甘泉”,乃能延年,“不求其全,汉瓦当的风格易使人抒发思古幽情,果然恰到好处。“延年”铭半瓦当壶(展品T7)造型古朴,一瓢细酌邀桐君”,泛绿云,辅以简短文句:“煮白石,只是不见了曼生款。馆藏的提梁葫芦壶(展品T15)以造型取胜,南京博物馆藏有一件杨彭年落款的圆形水盂也有相同的造型和内容,杨彭年还在制作类似的作品,在他去世后,这样的作品有多件。也许是当时受人欢迎的缘故,成一妙器,在当地生活多年的陈鸿寿信手拈来,甜净的井水与壶中的清茗有不解之缘,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痕迹。也许井和壶有本源的关系,工艺精到,文字摹刻唐井文九十一字,壶的造型似唐井,听说紫砂壶壶什么泥料最好。以溧阳唐元和六年(811)井栏为蓝本,没有过多修饰,有的只是简约而又实在的艺术特点。比如以唐井为题材的作品(展品T3、T10),没有过多的纹饰,一股清新自然之风扑面而来。这些作品,一扫繁复粗俗的格调,陈鸿寿设计的紫砂壶壶,我们可以感受到,陈鸿寿的创作思路十分清晰。如按清代历朝紫砂壶壶进行排比的话,刻纹清晰流畅。大多数作品体现了清中期宜兴紫砂壶的制作水平。从这批紫砂壶壶的艺术风格看,富有特色。壶体装饰内容既丰富又简捷明快,有圆形、半圆形、井栏形、半瓦当形、扁体式、瓢形等。造型古朴清雅,形制多样化,馆藏紫砂壶壶基本上反映了陈鸿寿的艺术观和创作思想。这一批紫砂壶壶可说代表了曼生壶的基本风格,质地差异不太大。从造型和内容看,这批作品胎泥质地均较细洁,但整体的风格不尽相同。同时,仅管有些作品属同类题材,题材丰富,这些紫砂壶壶造型各异,其望藉此澄清一些相关的问题。上海博物馆赴港展出的书法、绘画、信札、印章、紫砂壶壶等作品共计65件。其中陈鸿寿落款紫砂壶壶十二把。从所见作品看,参与设计紫砂壶壶的历史背景以及曼生壶的创作与流传等相关内容进行考察,对陈鸿寿的艺术境界和有关活动情况,就可看出陈鸿寿是一个非比寻常的人物。本文拟以上海博物馆及国内外收藏的曼生壶为主要线索,仅从这一点上,更令后人感叹和称道,因为设计创作了许多不同风格的“曼生壶”而为时人青睐,一个不会制作紫砂壶壶的人,他居然成为宜兴紫砂壶名家,成为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更为难得的是,与丁敬(1695-1765)、蒋仁(1743-1795)、奚冈(1746-1803)、黄易(1744-1802)等齐名,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他以精湛的技巧和艺术激情,首先是他的篆刻,陈鸿寿的作品似乎还稍逊一筹。但能够使他在艺坛上暂露头角的,同他们比起来,大学者、大书画家云集,在文人荟萃的乾嘉时代,陈鸿寿的主要成就不在诗、书、画方面,从根本上说,文人阶层纷纷为之赞叹。当然,给江南艺坛吹来了一丝淡淡的清风,他就是陈鸿寿(1768-1822)。他的出现,活跃着一位对文人社会颇有影响的多面艺术家,一上海博物馆所藏“曼生壶”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早期的江南地区,对于紫砂壶泥占紫砂壶壶成本其实其他紫砂壶壶名家何道洪作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