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整体感和笔墨气韵,构图有奇趣、逸趣。而且他与刻手徐孝穆、沈觉初磨合
出相得益彰的境界来,也是非常重要的。他知道怎样的画刻在壶上效果才好。而刻手也知道该如何再现他的笔墨。在壶上,他很少用大面积的墨色,因为刻出来吃力不讨好。他总是尽量发挥线条的魅力。书法往往铺满整面,更显装饰效果。
程十发画的壶存世不多,他好像也不太在意此道,但他还是将他的机智和幽默体现在上面。他在一把茄段壶上画了一把提梁壶,形成壶中壶
的趣味。
陆俨少画的几把壶都很精彩。尤其一把秋浦归帆
,壶下方孤帆一片,芦苇一丛,壶上方几根长短不一、波浪起伏的线条横贯壶体,形成了烟波浩渺的画境。令人过目难忘!
关良画的壶极为罕见。这中间有两把。其他人如王个、应野平、吴青霞、谢稚柳、陈佩秋等,他们的书画易见,壶也少见的。想来还真得感谢当年热心此事的上海美术馆沈智毅先生,若没有他的好事
,宜兴
紫砂壶史和海上书画史都将少这一段风流。
邵顺生 苑亭
其中,朱屺瞻画的壶也有十把。好像与其他的壶不是一批的。首先壶都做工较为精致,造型也像是后期一些。做壶的人在当时的年资
大多也似乎高于其他壶的制作者,如1926年出生的邵盘洪、1934年出生的王三大(名壶手王寅春之子)、1937年出生的顾道荣。为朱屺瞻刻壶者中,竟有著名雕塑家徐勇良,倒也难得。朱屺瞻这批壶还有一个特殊
之处,壶底除了制作者的姓名印,还有上海中国画院监制
的印章。童衍方见之,喜道:这个章还是我刻的!
看来这是画院途径订制销售的。
这批海上名家书画壶的制作者,除了上述3位,还有吴培林、王秀芳、葛陶中、徐维明、陈洪平、徐雪娟、房玉兰、徐徐、顾斌武、徐元明、范其华、范早大、徐萍。其中大多数在当时还是小字辈。如今他们都已成
紫砂壶陶艺界的名家了。这些壶有助于研究一个有潜质的制壶手的早年迹象。
宜兴
紫砂壶大师徐秀棠是当年这些壶诞生过程的见证人。这批海归
壶中,还有一把是其千金徐徐手制,邱受成画虚谷风格的金鱼二尾,并由徐秀棠亲刻。徐秀棠欣然担任主编,将这批
紫砂壶壶编辑成《宜兴
紫砂壶壶》乙丑特辑,精印面世。
从现今的眼光来看,这些壶或许不够精致,但是它们却有着现在宜兴
紫砂壶壶正缺失的气质。现在宜兴
紫砂壶壶看上去精益求精
,是一个进步,但也可能成为一种退步。犹如画画,若只一味追求逼真和工细,则会落入媚俗的行画套路。从当初那些小字辈的作品来看,隐隐有着一种不媚俗的、坦然自在的大气度。这种大气度,这些壶手现在是否还都继续保持着?当今的宜兴
紫砂壶壶艺人若要追求真正的艺术大师境界,而不是职称的大师境界,应该反思。壶是实用的,壶也是有生命和气格的。顾景舟是将
紫砂壶壶的实用、精工和艺术性结合的成功范例。美是自然的,坦然的,而不是矫揉造作的。
而唐云这个时代文人画家特有的情怀意趣,更是难以重现了。待茶香从这些壶中飘逸出来时,依稀回味吧。
清欢